十年耗资10亿欧元,人脑模拟实验以失败告终
十年耗资10亿欧元,人脑模拟实验以失败告终
2009年瑞士神经科学家宣布,将用计算机模拟人类的整个大脑(Human Brain Project),这个项目宣布后,曾引起了一时的轰动。
这个项目在2013年甚至获得欧盟委员会授予的10亿欧元的资助,成为欧洲神经科学的核心。
然而遗憾的是,7月29日,在历经10年,烧光了10亿欧元资金以后,项目的发起人和负责人正式宣布“模拟人脑计划”彻底失败。
“甚至连一只蠕虫的大脑也模拟不出来。”
2009年7月22日,英国牛津,神经科学家亨利·马克拉姆(Henry Markram)走上TEDGlobal会议的舞台,宣称将用计算机模拟出人类大脑,且其复杂度可与真实人脑匹敌。
他有着崇高的目标:“我们或许能够以此理解感知,理解现实,甚至理解物理现实。”
而且他雄心勃勃:“我们可在10年内达成目标,要是真的成功,10年后我们会发给TED一个全息图,用它和你们交流。”如果银河-大脑米姆在那时已经出现,倒是个运用它的好机会。
马克拉姆的这个宏伟目标后来被称为“人脑计划”,它的任务是建立模拟大脑的超级计算机,从只有小鼠的智力逐渐发展到人脑的智慧,它将会思考、会表达、会记忆,甚至可能会感受爱情、愤怒、悲伤、痛苦与快乐等人类情绪。
相较于人体的其他器官来说,大脑应该是最神秘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器官了,从无数的种族中脱颖而出,成为地球的霸主,大脑起了极大的作用。
但是作为身体的一部分,大脑也有自己的短板,那就是会疲劳以及有时会因为人的情绪问题无法高效的工作。
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让大脑可以不回疲劳的一直高效工作呢?
“模拟人脑计划”便是出于这样的想法而实施的,这个计划是要用计算机创建一个复杂的数学模型,模拟人脑的86亿个神经元以及100万亿的神经突触。 通过用计算机模拟人脑的方法来制造出一种具有智慧和创造力,并且永远不知道疲倦的AI。
这场研究,开始时轰轰烈烈,结束时又悄无声息。
别说人脑,其公布过的两项研究还止步于鼠类。
项目参与者坦言,人脑神经元之间的合作和联系机制远比目前科学家所能了解到的复杂得多。
2015年该项目发布公文称构建了一个含有3万个老鼠神经元的小型模型——这还不到老鼠脑细胞的1%容量。
一些神经学家称,认为该项目最多起到了一个代替用大量动物进行侵入式解剖实验的作用。
冷泉港实验室的Anne Churchland 说:“大型模拟系统能实现的效果对我来说不明确。”她说用“包含数十万神经元的系统”一样可以研究,“不清楚构建700亿个神经元系统的用途”。
大脑错综复杂:神经元如何连接和合作,记忆如何形成,决定如何作出,这些机制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的,并且不可能在短短十年内被详尽破解。
“人们认为这个目标并不现实,甚至不合乎情理。”神经科学家葛雷斯·林赛说。
研究者终于意识到,这样的项目难以成功的根本在于科学家对人脑所知仍太少,要想从细胞层面构建人脑模型,对人脑单个神经元的运作、以及互相之间如何联系形成密集、复杂的回路还需要有更深的了解才行。
在最近的一篇论文中,他和同事薛凡坚称,大脑模拟不仅是神经科学领域的一份子,更是整个西方哲学和人类文明的成员。他在一封电子邮件声明中告诉我,“项目的政治阻力确实大大减缓了我们的进展,但它仍没能阻止我们,也永远无法阻止我们。”他强调,140人仍致力于蓝脑计划,五位外部评审员近来给出了一系列积极评价,以及,建立“能够描绘越来越大的脑区,并在生理方面准确的模型”的能力,“正以指数级增长”。
该项目2013年从欧盟获得十亿欧元资金注入,不过其结局却让科学界对同类研究投资更加慎重。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