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殡仪馆业务员刘小庆:成为逝者亲属的心灵支柱
“90后”殡仪馆业务员刘小庆:成为逝者亲属的心灵支柱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高焓 通讯员 李国全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巍 实习生 林健
“家属的感谢让我感受到了工作的价值。”写得一手大气的挽联,用心构思每一场告别仪式,9年来,“90后”湘妹子刘小庆一直坚守在广州市花都区殡仪馆业务员的岗位上。“在送别中为逝者亲属带去慰藉,这是一个殡葬人应该做的。”她说。
刘小庆
因一句“再见”坚定留在殡葬行业
高中时,因为电影《入殓师》,刘小庆意识到,看似冰冷的殡葬行业也有着温情的一面。抱着好奇,2011年刘小庆进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修读殡仪服务专业。
在刚开始学习时,面对这份与死亡打交道的工作,刘小庆既好奇又害怕。但当真正深入一线实习后,这些担忧都烟消云散。刘小庆回忆,一个雨夜,一位年轻的母亲穿着全黑的衣服牵着女儿来到殡仪馆,“女儿想见爸爸。”这位母亲哽咽着说,上午她送丈夫来殡仪馆时,女儿没有来。虽然殡仪馆的师傅们都下班了,但看到这对孤零零的母女,刘小庆不忍拒绝。
刘小庆在工作中
看到逝者的脸,母亲已大哭起来。小女孩不停地呼唤“爸爸”,边哭边问:“爸爸为什么不回答我呢?”看到这一幕,刘小庆的眼泪已在眼眶里打转,劝了良久,这对母女才不舍离去。小女孩一边走,一边回头看,“我的心又被重重地一击。”刘小庆说。
一周后,这对母女来殡仪馆办理后事。在办理完手续安排火化之前,母亲拜托刘小庆将女儿带离火化车间,“不想让女儿见到这一幕。”小女孩一直在哭,刘小庆一边为她擦拭泪水,一边安慰说:“你爸爸只是去旅行了,等他周游完世界就会回来陪你的。”她半信半疑地望着刘小庆说:“那我要去跟爸爸说一句‘再见’。”
“那句‘再见’,绝望中透着希望,一直让我的心难以平静。”近八年过去,刘小庆至今仍难以忘怀这一幕:作为殡葬工作者该如何安慰弱小又坚强的心灵?带着这份思考,刘小庆在毕业后坚定地选择留在殡葬行业工作。
讲出最用心的道别
2014年,毕业后的刘小庆进入花都区殡仪馆。业务洽谈、司仪主持、挽联书写、插花……在不同工作岗位的历练中,她逐渐成为一名“多面手”。这些心血都凝结在告别仪式当中,“我很重视每一场告别仪式,因为这不仅是生者与逝者最后的道别,更是生者表达内心悲伤的最好方式。”
刘小庆在工作中
每一场告别仪式前,刘小庆都会和家属沟通,了解逝者的生平,将逝者的过往凝结在挽联和悼词中。创作每一副挽联、每一篇悼词,刘小庆都想要在有限的篇幅中留下逝者最精彩的过往,让家属得到慰藉。
刘小庆回忆,有一场告别仪式,没有悼词,也没有答谢词。逝者的妻子写了一封信,回顾了两人以信相识、相爱多年的点点滴滴。然而,在仪式开始前,妻子已伤心到无法诉说。刘小庆接过信,读到最后还是没能忍住哭腔。“这是我读过的最美的信。”
刘小庆在工作中
从业近十年,刘小庆在告别仪式中见证了人们表达哀思的方式日益多样化。“不少家属没有选择传统哀乐,而是会选择逝者生前喜欢的歌曲。”刘小庆说,花都区殡仪馆的告别厅有一台钢琴,时常用逝者生前最爱的旋律道出最后一声再见。“个性化的仪式,让冰冷的告别多了一丝温度。”刘小庆说。
刚入行的两三年,刘小庆时常会跟着家属的悲痛陷入其中,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平复心情。见过了太多生离死别,刘小庆更加珍惜当下,即便和亲人遇到矛盾,她也会用更加温和的方式来沟通。一份看似冰冷的工作让刘小庆变得更为坚韧,这份坚韧也让她成为逝者亲属的心灵支柱。
刘小庆还记得,入学第一课,老师曾说:“作为一名殡葬工作者,要以慈悲为怀之心,让每一位逝者安详走完最后一程。”这一叮嘱,刘小庆坚守到了现在。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何昱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