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贾敬之死为何称为“宾天”?宝玉衔玉而生与崇祯有何关联?
红楼梦贾敬之死为何称为“宾天”?宝玉衔玉而生与崇祯有何关联?
在《红楼梦》中,作者隐写了明清更替时的两个皇帝。其中贾家有一个,薛家也有一个。
贾家代表有着“家亡血史”的朱明王朝
在《红楼梦》第28回中,作者写道:“(凤姐)见宝玉来了,笑道:‘你来的好。进来,进来,替我写几个字儿。’宝玉只得跟了进来。到了屋里,凤姐命人取过笔砚纸来,向宝玉道:‘大红妆缎四十匹,蟒缎四十匹,上用纱各色一百匹,金项圈四个。’宝玉道:‘这算什么?又不是帐,又不是礼物,怎么个写法?’凤姐儿道:‘你只管写上,横竖我自己明白就罢了。’”这段话无头无尾,也没有写明这单子到底是什么。既说了不是账不是礼单,又能是什么呢?只能是暗示读者:这是人家进贡给皇帝的物品。为什么这样解说,因为文章中用了只有体现在皇帝身上专用的“上用”一词,“上用”就是皇帝“御用”。
在《红楼梦》第56回中,有一段内容是,只见林之孝家的进来说:“江南甄府里家眷昨日到京,今日进宫朝贺。此刻先遣人来送礼请安。”说着,便将礼单送上去。探春接了,看道是:“上用的妆缎蟒缎十二匹,上用杂色缎十二匹,上用各色纱十二匹,上用宫绸十二匹,官用各色缎纱绸绫二十四匹。”此段内容说得再清楚不过了,“进宫朝贺。此刻先遣人来送礼请安。”接着连写了四个“上用”之词,这是巧妙的告诉读者,贾家接收的是给皇帝的贡品。
在《红楼梦》第63回里,作者叙述众人在榆荫堂中娱乐时写道:“正顽笑不绝,忽见东府中几个人慌慌张张跑来说:‘老爷宾天了。’众人听了,唬了一大跳,忙都说:‘好好的并无疾病,怎么就没了?’” 这里是说贾敬死了。贾敬是小说人物宁国公贾演的孙子,贾代化的次子,贾珍之父。书中把贾敬之死称为“宾天”,这可了不得! “宾天”一词也是专用在皇帝身上的,他人不可僭越。
上述内容说明,贾家就是皇帝之家。
文章中隐写了明朝哪个皇帝?
在《红楼梦》第28回中写林黛玉有病,用王大夫开的药方,吃的“天王补心丹”,其中要用头上带过的珍珠,凤姐道:“上日薛大哥亲自和我来寻珍珠……我没法儿,把两枝珠花儿现拆了给他。还要了一块三尺上用大红纱去,乳钵乳了隔面子呢。”凤姐说一句,那宝玉念一句佛,说:“太阳在屋子里呢!”作者在此处突兀地写出这么一句话,前言不搭后语,颇让人费解。
在封建社会,君权与神权是紧密结合的,舆论宣传是君权来自于上天,“君权神授”就是这个意思。对于太阳,在古人看来,就是神权的最佳代表。皇帝“龙袍”上的基本图案就有光芒四射的“太阳”和活灵活现的“龙”。 而在《红楼梦》中写“太阳在屋子里呢”的意图,难道是作者想告诉读者,有皇帝在那屋子里吗?
在《红楼梦》43回中,作者写贾宝玉到了水仙庵门前,“那老姑子见宝玉来了,事出意外,竟象天上掉下个活龙来的一般,忙上来问好,命老道来接马。”句中说贾宝玉是龙,而且是“活龙”,似乎暗示他这条“龙”曾经“死”过,现在活了。上文说了,在古代只有皇帝才能被民众寓称为“龙”。
那么,这死而复生的“龙”是谁呢?
1644年3月18日夜,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由于一场突发的瘟疫严重削弱了守城明军的战斗力,据史料记载,20万大军能登城的不过6000人,绝无坚持的可能。
在这种情况下,崇祯带十几名太监逃离皇宫,到齐化门,守军不认识他,以为有诈,将其射回。此后,皇宫内通向城外的地下道,彻底改变了明朝历史。
3月19日,农民军入城,遍搜皇宫寻找崇祯无果,直到22日才在煤山(即景山)发现一具尸体,左手上写着“天子”二字,经内廷太监指辨,认为是崇祯。
就是这左手写的“天子”二字露了马脚,人们怀疑其中有诈。
清樊彬《燕都杂咏》中有诗云“巍巍万岁山,密密接烟树,中有望帝魂,悲啼不知处。”其中透露了两点疑问,首先,北海公园琼岛上也有一座“万岁山”,第二,自缢遗址,当时的人已经“不知处”。
至于传闻说找到崇祯自缢遗址,并绘声绘色地称一棵树为“罪槐”,这是清政府以“为崇祯报仇”的名义入关,做样子笼络人心所办的“好事”。
287年后的1931年,有照片显示“罪槐”树胸径不过一尺。其树怎么生长得如此缓慢?其实,“罪槐”一直处在被造假之中。
这诈死的崇祯皇帝,应该就是《红楼梦》中的“太阳在屋子里呢”一句中的“太阳”。因为,在当时只有崇祯才能被称为“太阳”,太子只能被寓为“衔玉而生”者。也只有崇祯才能有权威和号召力,带领太子朱慈烺指挥几十万军民,在长江入海口北岸的战略要地、通往内地南京的咽喉——如皋及附近地区进行多次反清大战。崇祯皇帝的战役指挥所——如皋“太阳庵”,至今仍有迹可寻。互联网上还能查到“如皋市戴庄‘太阳庵’船网厂”的信息。庵,是一个汉语词汇,是指圆形草屋,小庙。本义是指不对外开放的房屋。特指女性修行者居住的寺庙。而早年的如皋“太阳庵”,据当地耄耋长者介绍,曾是崇祯皇帝住过之所在。
以上解读,极其荒唐。正如《红楼楼》第1回和第120回所述:“满纸荒唐言”、“果然是敷衍荒唐 ”。
是非曲直,读者自忖。正史中,永远不会有此一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