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记叙网 > 杂谈 > >正文

​三战四平失利后林彪自我检讨,开国中将:他要能听邓华建议就好了

摘要三战四平失利后林彪自我检讨,开国中将:他要能听邓华建议就好了 前言: 新中国的开国上将共有57人,在这57位开国大将中,有很多战将的名字我们都耳熟能详,比如萧克、许世友、...

三战四平失利后林彪自我检讨,开国中将:他要能听邓华建议就好了

前言:

新中国的开国上将共有57人,在这57位开国大将中,有很多战将的名字我们都耳熟能详,比如萧克、许世友、韩先楚、刘亚楼、杨成武、洪学智,但对于邓华,很多人却知之甚少。

事实上,邓华在开国上将中位列第七,也是四野众将中排序第一的战将。他曾被外国军史学家评价为“韩战四杰”之一,蒋介石方面也曾评价其为“四野三大战将之一”,并对其进行过专门的研究。

在井冈山的日子

邓华将军1910年出生于湖南彬州,他家祖辈三代都是读书人,父亲是一位秀才出身的教书先生,所以邓华从小就博览群书,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岳全传》等书耳熟能详。

据《邓华将军传》记载,邓华小时候崇拜三国名将赵云,和小伙伴玩耍时,常常手拿一根扁担做长矛,自称:“吾乃常山赵子龙也!”

邓华私塾毕业后,先后在彬州新华学校、长沙岳云中学、南华法政学校读书。读书期间,他经查阜西介绍入党。

1927年5月,马日事变后,邓华离开学校回到了家乡,并在第二年参加了湘南起义,并在不久后跟随朱德、陈毅上了井冈山。初上井冈山,邓华在红四军11师33团担任连党代表、31团组织干事等职。而31团正是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后带上井冈山的部队。

1944年,时任晋察冀军区机动旅政委的邓华(旅长黄永胜)奉命率部开赴延安,承担保卫陕甘宁边区的重要任务,到达延安后,他的部队被改编为教导第二旅,黄永胜和邓华分别为该旅旅长、政委。

这次初到延安,毛泽东立刻就接见了邓华,在饭桌上他们聊起了“山头”的问题。

毛泽东说:“‘山头’问题讲了这么读哟年,还是没完没了。这也是中国革命的一个特色了,我们的革命,我们的根据地就是一个一个山头搞起来的嘛!”

邓华回答:“这山头,那山头,最后都要归结到井冈山这个山头。”

邓华的回答让毛泽东非常高兴,他说:“看来,你对井冈山还是有感情的嘛!”

邓华18岁上井冈山,一直在毛泽东和朱德的领导下在井冈山战斗,他怎么会对井冈山没有感情?

多年之后,邓华依旧清楚地记得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胜利后,红军连长龙普林在祝捷大会上清唱的那段京剧《毛泽东空山计》:

我站在黄洋界上观山景,忽听得山下人马乱纷纷,举目抬头来观看,原来还是蒋某发来的兵。一来是农民斗争经验少,二来是红军主力离开了永新……

这段《毛泽东空山计》改编自京剧《空城计》诸葛亮的唱段,而其唱词正是由谭政、邓华、杨月彬等人一起创作的。

邓华追随毛泽东从井冈山、赣南、闽西,到参加反“围剿”,踏上长征路。在一次次的困难和磨砺中,邓华对毛泽东的钦佩与日俱增。

1936年,红军顺利到达陕北。2月,中央在陕北延长县临真镇召开了一次军政大会,毛泽东在这次大会上,向红一军团师以上的指战员作了关于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的作战报告。时任红一军团二师政治部主任的邓华也参加了这次会议。

在休息期间,毛泽东询问邓华:“你那个‘白金龙’还有没有?”毛泽东所说的“白金龙”是由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出品的一种香烟。红一方面军长征末期,邓华所部在西(安)兰(州)公路歼敌后一次性缴获了五箱白金龙,随后邓华把大部分烟都转送到了中央纵队,自己也留了一小部分。

毛泽东问邓华还有没有剩余,邓华听后就从口袋里慢慢地摸出了一根递了过去。当时聂荣臻和朱瑞也在旁边,他又慢慢地从口袋里摸出两只,递给他们一人一支。

毛泽东看后笑道:“邓华同志真是财不露白呢!”邓华则笑着回答:“细水长流嘛!”

这次会议正式做出了红军东征的战役部署,在散会后,毛泽东亲自为红一军团诸将送行,并信口念道:“涉远祁连外,来从晋地游”。众人都不解其意,只有邓华知道“主席这是用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为我们送行呢!”

他一字不漏地背诵了全诗,毛泽东笑道:“看来我们红军中还是有秀才的。”

四野第一上将的风范

抗战爆发后,邓华出任115师685团政治处主任、政委(团长为杨得志上将),期间他参与指挥过平型关战役。37年冬,邓华调任115师独立团(后改称独立师)政委,与杨成武上将搭档。晋察冀军区成立后,独立师划归晋察冀第一军分区,杨成武和邓华分别担任司令员和政委。

1938年,邓华率领晋察冀军区第一支队(被称为“邓华支队”)和宋时轮上将率领的120师雁北支队组成八路军第四纵队,由宋时轮任司令,邓华任政委,一起向冀东挺进。他们出发时只有5300人,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就成了占据冀东抗日根据地,拥有10万抗日武装的雄兵。

此后他先后担任晋察冀第五分区司令员兼政委、第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1944年2月,邓华和黄永胜率晋察冀军区机动旅到达延安,担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2旅政委。

抗战结束后,邓华奉命前往东北,担任东北保安司令兼沈阳卫戍司令,并在之后参加了四战四平。

四战四平在四野战史上是一场非常重要的战役,也可以说是四野在经略东北期间的标志性战役,这四次战役见证了四野和国民党军此消彼长的一个过程。

1946年3月,苏军撤离四平,伪靖安军随即趁机进入四平,等待国民党军队前来接收。时任吉辽军区司令员的邓华奉命长途奔袭,和兄弟部队一起攻克此城,全歼守敌。这时就一战四平。

四平位于辽宁和吉林两省交界,也是沈哈铁路和平齐铁路的交汇枢纽,从军事上看,位置十分重要。蒋介石当然不甘心四平落入我军之手,他下令调新一军、新六军、71军等部从多个方向围攻四平。

此时毛泽东正在重庆谈判,邓华认为:“我们要狠狠打击敌人,只有把仗打好了,毛主席才重庆才能更安全,我们和蒋介石的谈判才能更加有利。”

在接下来一个月的时间里,东北民主联军各部英勇作战,打退了敌人10个师的轮番进攻。邓华所部一次一次地组织反击,让敌人始终未能踏入四平市区一步。

由于蒋介石动用了他在东北最精锐的部队,东北民主联军打得非常艰难,一个月的鏖战之后,伤亡已经达到了8000多人。更严重的是,国民党军见四平久攻不下,便绕开四平,北上进犯长春,意图一举切断东北民主联军的退路。

在这种情况下,林彪不得不电告中央汇报战况,并组织部队撤出四平,向南满、西满、东满转移。这就是二战四平,也叫“四平保卫战”。

四平保卫战毙伤国民党军队一万多万人,给他们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并使东北在6月到10月这4个月间出现了实际停战的局面,让我军在东北有了一段充足的发展时间。

一年之后,也就是47年6月,东北民主联军决定“三战四平”,这次主动攻打意味着东北民主联军已经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了。

负责围歼四平守敌——国民党71军的部队是李天佑纵队和邓华纵队。在战前,邓华详细研究了71军的具体情况和它的指挥官陈明仁。71军在抗战时期参加过赴缅远征,装备精良,而陈明仁是黄埔一期的学生,能征善战,颇有威名。

陈明仁

邓华到达四平地区后,逐点计算了四平守敌的兵力,估计人数不下3万。所以他向林彪建议,围攻四平需要再增加一个纵队。而林彪的估计则是,四平守敌“有战斗力之团只有4个”,他没有听取邓华的建议,只增加了一个师的兵力。

三战四平打了13个昼夜,期间邓华曾亲临一线指挥作战,要求不惜一切代价拿下大红楼。一师师长马仁兴组织攻楼突击队,最终拔掉了这个据点,还活捉了陈明仁的弟弟陈明信。但由于整个战役进行的时间太长,蒋介石所派的大批援军已经接近,最后林彪不得不放弃夺取四平的计划。

三战四平失利是四野老兵心头的一个遗憾,很多人包括当时七纵的政委吴富善都说过:“如果林彪听取邓华的建议,三战四平就不会那么残酷。”

三战四平失利后,林彪曾三次站起来向部下做检讨,他说:“这个城市没有打下来,不要你们负责,完全由我负责。”

48年3月,林彪以3个纵队打助攻,4个纵队打援,有一次发起了对四平的进攻,这也是邓华第四次在四平作战了。仅仅23个小时,东野就拿下这座城市,全歼守敌一万九千人。

6个月后,辽沈战役正式打响,林彪最初的安排是用4个纵队攻打锦州,7个纵队在塔山、黑山等地打击敌人的东西援军。邓华经过通盘的考虑,认为锦州守敌有7个师,我军以4个纵队攻锦,没有兵力优势。考虑到锦州战役的重要性,应该以二分之一的兵力,即6个纵队攻锦为好。否则锦州久攻不下,东野可能会再吃三战四平的亏。

邓华把自己的想法汇报给林彪后,林彪虽然没有直接回复邓华,但之后确实增加了两个纵队攻锦,并调来了炮兵纵队和坦克营。

锦州战役期间,邓华统一率领7纵和9纵从南向北向锦州发起进攻,经过31个小时的激战,锦州最终被克。锦州解放后,邓华又率领7纵急行军北上,参与了在黑山、大虎山围歼廖耀湘兵团的作战。

邓华在战争中胸怀全局,不仅能积极执行上级的命令,而且还敢于从事实出发,给上级提建议,这在战争年代是难能可贵的。

辽沈战役结束后,邓华率领7纵挥师入关,参加平津战役,在途中,7纵接受命令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军,邓华任军长。

按照中央的计划,平津战役应该先攻塘沽,再打天津。拿下塘沽后,就可以控制出海口,断掉敌人的后路。

东野决定让邓华统一指挥3个纵队(军),负责攻击塘沽、大沽,邓华接到命令后,立刻就对塘沽一带的地形进行了细致的侦查。

经过侦查,邓华发现塘沽阵地一马平川,敌人在那里设置好了密密麻麻的工事,如果强行在此地作战,必将遭到敌人炮兵和舰炮的密集轰击,伤亡必将超出预计。

回去之后,邓华对平津战役做了全盘的考虑,他认为,塘沽地形不利进攻,如果平推,伤亡惨重不说,敌人还能退到军舰上,从海上逃走。而塘沽东边是渤海,南边是海河,要想迂回包抄也是不可能的。

于是,邓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不打塘沽,先打天津。拿下天津,塘沽失去依托,孤悬一隅,威胁就变得很小了。

林彪很重视邓华的意见,他派刘亚楼亲自去塘沽重新侦查地形,刘亚楼一番调研,也得出了和邓华一样的结论:塘沽一带地形复杂,大部队不便展开,无法对它形成包围,应以少量兵力监视塘沽,集中力量攻打天津。

方案报上去后,四野首长和中央很快接受了他们的建议,毛泽东在电报中肯定地说道:“放弃攻击两沽计划,集中五个纵队夺取天津是完全正确的”。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邓华判断的准确性。

邓华的大局观、判断力、战略眼光和他胸怀全局,不计个人得失的名将风范,在一次次战役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可以说,邓华无愧为我军的优秀开国战将,无愧为一位优秀的战役级的指挥员。

上将是个京剧迷

邓华将军不仅能文能武,而且在艺术方面颇有造诣,比如前面提到的他和谭政大将一起改编《空城计》诸葛亮唱段。

原南海舰队副司令员黄忠诚回忆,自己曾见过邓华首长在地上连续空翻三个跟头,功底扎实。邓华最喜欢唱的是《借东风》、《打渔杀家》,曾在文艺演出中扮演过诸葛亮和萧恩。每次他出场,总能博得满堂喝彩。

据邓华将军的警卫员回忆,邓华在不同场景下喜欢听不同的曲目,比如高兴时他常听《龙凤呈祥》,低沉时听《苏三起解》,战前听《穆桂英挂帅》,指挥作战时听《空城计》。

京剧大师方荣翔说,自己八岁学习,先后在尚小云、骆连翔、裘盛戎等名家门下学艺,20岁时自己流落东北,靠卖艺维生,后来才名扬一方。他曾在国民党71军88师京剧队表演,四平解放后,88师全军覆没,方荣翔走投无路。

一日,自己门口突然来了三辆马车,来人是东野7纵参谋长等人,他们告诉方荣翔,我们邓华司令员想邀请你去做客。不久后,7纵就成立了以方荣翔为主演的京剧团。

曾任湖南军区司令员的蒋金流回忆,在东北期间,他曾见过邓华首长坐在一辆马车里,头戴狐狸毛,身穿风衣,脚下一个火盆,一坛酒,一部手摇留声机,京剧演员唱腔悠扬委婉,从留声机中缓缓飘出……那气度令人难忘。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