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记叙网 > 杂谈 > >正文

​励志作家莎士比亚,从他的著作看法国兴衰,曾被称为“国王剧团”

摘要励志作家莎士比亚,从他的著作看法国兴衰,曾被称为“国王剧团”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剧作中尤为如此。对于伟大作家莎士比亚来说, 他的作品也许正是他对生活的感悟。 “...

励志作家莎士比亚,从他的著作看法国兴衰,曾被称为“国王剧团”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剧作中尤为如此。对于伟大作家莎士比亚来说,他的作品也许正是他对生活的感悟。

“让自负的蠢才们为劣作而谬赞,俊美的太阳神引我至诗神之泉!”

这是莎士比亚最畅销的作品中,赠予人们的献词,仿佛讲述着他遇到的坎坷。

莎士比亚究竟是如何成为莎翁?而他的作品为何时至今日仍然流行于全球?

深受伊丽莎白一世喜爱的戏剧

1558年11月,英国女王玛丽一世去世,由于没有子嗣,她的女王之位落到了妹妹伊丽莎白一世的手上。

对于玛丽一世来说,这个结局可能并不理想,但对当时的英国来说,伊丽莎白一世却是拯救英国的存在。

玛丽在位的五年之中,玛丽停止了英国宗教改革,让英国继续着以往的宗教治国方针。

在她的统治之下,英国日益孱弱,甚至人民的生活也极其艰难。

在玛丽的影响之下,到伊丽莎白一世手上的英国是一个弱小,且充满着内忧外患的国家。

任谁来看,管理这样的英国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伊丽莎白一世却并不在意,她就是为此而生的。

在登上王位以后,伊丽莎白一世将权力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让英国逐渐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国家。

而且在伊丽莎白一世统治下的英国,不仅仅是国力上的强大,同时还是一个文化上强大的时代,并因此被后世称作黄金时代。

之所以能够做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与伊丽莎白一世的能力有关,同时也与伊丽莎白一世的爱好有关。

伊丽莎白一世除了治国的能力以外,她在文学上也有颇深的造诣,很多当时的文人骚客在与伊丽莎白对谈以后,都忍不住对这位女王的谈吐感到震惊。

伊丽莎白一世自己,在闲余时间也经常会去艺术馆欣赏各种艺术品。

不过伊丽莎白一世最喜欢的,还是在剧院观赏戏剧。

而伊丽莎白一世最喜欢的戏剧作品,无一例外的,全部都出于莎士比亚之手。这位剧作家的戏剧不仅仅是得到了伊丽莎白一世的喜爱,更是得到了数百年来人们的喜爱。

而莎士比亚的戏剧之所以能够如此经久不衰,主要是因为他的每一部戏剧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现实。

西方大受欢迎的戏剧

欧洲戏剧早在古希腊、古印度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

当时古希腊和古印度的社会已经发展出一定的形态,他们对超自然力量的看法也开始了转变。

于是戏剧便代替了过去的祭祀方式,成为了人们对超自然力量表示敬意的重要方式。

而当时间来到公元一世纪开始,随着人们思想水平的不断提高,戏剧不再局限于祭祀活动,开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调剂品。

当时的法国逐渐成为欧洲重要的金融中心,法国人的生活也愈发平稳,人们因此对喜剧这一戏剧类型感到喜爱,甚至因此出现了为创造喜剧而诞生的“疯子学院”。

德国则一直保持着安静内敛的味道,从后来工业革命中德国的工业化就有所体现。

这些德国人需要一个释放自我的机会,于是狂欢剧因此诞生并流行。

意大利人生性自由,对美有着特别的渴望,因此他们更喜欢没有固定剧本,全看演员发挥的即兴喜剧。

而在英国,人们最喜欢的戏剧主要有两种,分别是讲述大众日常生活的戏剧和文学作品改编的戏剧。

这两种戏剧其实并不矛盾,但在当时的英国却是被完全划分开来的,这并不是英国人民的选择,而和当时英国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玛丽一世在位期间,教会掌控着国家的一切,尤其对戏剧十分苛刻。

任何演员、作家如果将世俗的思想和喜剧掺入文学作品当中,就会受到教会的惩罚。

因为这样的理由,当时英国的戏剧分类十分明显,除了教会当中,几乎没有任何人会选择观赏文化作品改编的戏剧。

一直到莎士比亚出生以后,这样的情况才发生了改变。

威廉·莎士比亚,1564年4月出生于英国斯特拉福镇亨利街北侧,他的家境相当不错,父亲约翰·莎士比亚是一个出色的商人,之后更是成为了斯特拉福镇的镇长。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家境,莎士比亚才可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沉迷于自己的爱好。

由于父亲的社会地位较高,莎士比亚从小就经常出没于一些社交场合,其中最常去的便是剧院。

当时伊丽莎白一世虽然已经上位,但大多数剧院依然保持着以往的习惯,表演的作品要么只有艺术气息,要么完全没有艺术气息。

不过对于小莎士比亚来说,这两种戏剧他都十分喜爱,并开始尝试着自己进行写作。

虽然那个时候莎士比亚还太过年幼,写出的作品拿不到台面上。但当时的他就已经开始尝试,将人们的生活与文学结合在一起。

但遗憾的是,当时的莎士比亚并没有将这一爱好持续下去,就因为黑死病的泛滥,而开始了自己充满波折的前半生。

黑死病在英国肆虐了长达三百年,有三分之一的英国人在这场天灾中失去生命。

即使是在莎士比亚所居住的富人区,也有四个孩子因为黑死病失去生命。

在天灾的影响之下,英国的戏剧日益落寞,莎士比亚也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尝试继续自己的爱好,而是像普通人一般,与一个大自己八岁的女子结婚并生下了三个孩子。

不过即使瘟疫肆虐,人们还是开始适应了这样的生活节奏。

尤其是莎士比亚,他在过了几年普通人生活之后,便再一次开始了戏剧之旅。

莎士比亚心中的戏剧

1587年,莎士比亚离开了自己生长的斯特拉夫镇,来到伦敦的一家剧团,开始了自己的演员生涯。

当时没有任何名气的莎士比亚,在剧团里只能跑跑龙套。

可虽然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莎士比亚心中却很难感到快活。

首先是每次表演的时候,舞台之下都只有三三两两的观众,营造不出莎士比亚所喜爱的那种气氛。

其次当时由于黑死病的肆虐,很多剧团没有太大的上进心,表演的戏剧也始终都是老三样。

这样令人不过瘾的表演,让莎士比亚重新握起了羽毛笔。

三年之后,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一部戏剧《亨利六世上篇》问世,在他工作的剧团首次上演。

《亨利六世》首演的第一天,成绩并不理想。但是这部充斥着世俗思想的文学作品,让首演的每一个观众都为之沉醉。

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之下,《亨利六世》的第二场表演高朋满座。

这在那个戏剧落寞、黑死病肆虐的年代,堪称奇迹。

其实比起莎士比亚后来的作品,这部《亨利六世》无处不透露出青涩的味道。

但这个故事所传递的自信与喜剧色彩,对生活在日益强盛的英国的人民来说,却有着非凡的意义。

再加上当时英国话剧愈发落寞,为莎士比亚创造了最好的舞台。

有了第一步戏剧的成功,莎士比亚紧接着又创作了《泰特斯·安德罗尼克斯》。这一次仅是在首演上,就让整个观众席座无虚位。

紧接着莎士比亚创作了越来越多的作品,每一部作品几乎都受到了民众的认可,甚至也得到了伊丽莎白女王的认可。

对于女王来说,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不仅文学气息浓郁,更是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密不可分。

不过虽然得到了人们与女王的认可,莎士比亚的爆火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

戏剧反映社会

莎士比亚取得成功以后,无数剧作家便开始争相效仿,学习莎士比亚的故事来创作话剧。

这样的现象本身十分正常,也有很多剧作家创作出了优秀的故事,让整个英国的戏剧都开始复苏。

但是随着戏剧的增多,却有一些滥竽充数之人掺杂了进来。这些人甚至可能压根就不会写作,但为了蹭上戏剧的风口,也开始创作一些不堪入目的作品。

于是社会上渐渐出现了对这些作品的批判,并开始一起批判莎士比亚。

对于这些作品,莎士比亚在自己的长篇叙事诗《维纳斯与阿杜尼》中给出了回应。

“让自负的蠢才们为劣作而谬赞,俊美的太阳神引我至诗神之泉!”

这句话,展现了莎士比亚的自信。

但遗憾的是,1592年时伦敦黑死病愈发严重,为了减少死亡人数,莎士比亚只能无奈地关闭剧院。

之后莎士比亚陷入了两年的沉寂期,直到1594年,他进入政务大臣剧团以后,才重新开始了创作。

而从这时开始,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失去了过去的青涩,让他的作品更加成熟。

政务大臣剧团在女王面前上演的第一部新剧,便是直至今日依然被人们奉作经典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这个故事虽然是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但作品中却充斥着人性的光辉,让一众青年男女都为之疯狂。

罗密欧与朱丽叶最终都离开了人世,但这样的结局却并不令人感到遗憾,他们对爱情与青春的理解,让这桩悲剧成为了“喜剧”。

但尽管从文学的角度上来讲,这部作品仍然透露着喜剧的味道。但很多民众却为故事的结局感到遗憾,在黑死病肆虐之下的伦敦人,对于这样悲惨的结局感到痛苦。

“宠粉”的莎士比亚知道了这一点,于是紧接着创作了《仲夏夜之梦》,为被黑死病凌虐的伦敦人带来了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

《仲夏夜之梦》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个看似矛盾的故事,却讲述着同一个内核。这也从侧面表现了,莎士比亚自己也是一个极为矛盾的人。

矛盾的作品

一直到1599年为止,莎士比亚创作的作品大多都是喜剧,即使是《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样的悲剧故事,也存在着他的喜剧内核。

期间他的作品总是会表现出当时人们的思想,比如《威尼斯商人》中:“一个活生生的女人的意愿,却被过世的父亲的遗嘱所限。”

这部戏剧的背景,是在英国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局面下,各阶级之间矛盾的日益锐化。

当时农村圈地运动在加速进行,城市里又有资本主义的暗流涌动。

而等到1594年开始,英国各地自然灾害频出,导致这样的矛盾更加激烈。

这令莎士比亚对理想和现实感到无奈,于是便创作出了这样一部作品,并用这句话来讽刺社会上的一些现状。

但是更加讽刺的是,等到了几十年后,莎士比亚却因为女婿出轨,而在遗嘱上给予了女儿不公平的待遇,让自己的女儿被“父亲的遗嘱所限”。

等到了1599年的时候,伊丽莎白一世倾力创造的盛世接近破灭。

英国王朝开始腐败,教会势力也重新登上权力舞台,底层人民不仅要遭受黑死病的侵扰,更要受到英国王朝的压迫,这让莎士比亚痛心不已。

为此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悲剧色彩与对现实的讽刺愈发锐利,四大悲剧也就此诞生。

原本来说,莎士比亚这样的创作行为是很危险的,毕竟他经常要在宫廷内演出,可是在创作了悲剧以后,讽刺的事情却再次发生。

有人说文学的本质是悲剧,这在莎士比亚身上也有所体现。

在《哈姆雷特》等悲剧从莎士比亚手中诞生以后,莎士比亚的剧团愈发有名,甚至连国王都不在乎他戏剧中对英国王朝的讽刺,还曾经将莎士比亚的剧团更名为“国王剧团”。

而对莎士比亚自己来说,作品也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批评家对他的批评销声匿迹。可是社会上的问题,却没有丝毫的改变。

又坚持了十几年的时光以后,莎士比亚完成了自己的最后一部作品《暴风雨》。

和他的第一部作品《亨利六世》一样,《暴风雨》的首演依旧是座无虚席,但是莎士比亚却无心对此感到开心。

1614年,莎士比亚离开了自己热爱的戏剧行业离开了自己奋斗了大半生的伦敦,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斯特拉福镇,过上了不问世事的安逸生活。

作为一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身上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他的作品精彩而意味深远,体现了那个时代英国社会的变化。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标杆人物之一,莎士比亚短暂的一生,为那个时代的人们和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财富。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