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评最伟大的英国小说榜首-《米德尔马契》
BBC评最伟大的英国小说榜首-《米德尔马契》
1688年,英国爆发了旨在推翻国王詹姆斯二世专制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这次革命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流血冲突,因此被后人称为“光荣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光荣革命之后,詹姆斯二世的女儿玛丽(即玛丽二世)及其女婿威廉(即威廉三世)入主英国,共同执掌政权和管理国家。虽然他们夫妻俩均为皇帝,但从那一刻起,曾经不可一世至高无上的英国国王开始受议会的制约,其颁布的《权利法案》极大地限制了国王权力,国家权力开始由国王过渡到议会。
玛丽二世和威廉三世
在介绍《格列佛游记》的时候说过,斯威夫特借在小人国里的“高跟派”和“低跟派”(高跟派符合一直来的古代宪法,代指托利党,低跟派则代指辉格党)来嘲讽当时的两党之争。而代表着封建贵族、地主和教士利益的托利党正是在光荣革命前后形成的。
这种政治制度经过了一百多年的洗礼和演变逐渐开始松动,倒不是说国王的权力增加了,而是新兴的政治力量开始不满传统的权力分配模式,开始和贵族、大地主及教士们分庭抗礼,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的爆发,其主要力量工业资产阶级磨刀霍霍。为了缓和他们之间的矛盾,英王居中调停,到1832年,英国完成了议会改革,权力和利益进行了重新的分配,这在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中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们来简单梳理下这种议会改革的逻辑和历史。“民主政治”一直以来都是西方人的政治传统,在1295年,国王爱德华一世为了征收赋税召开议会,这一次会议成了国王、贵族、骑士和城市富裕市民(农民、佃户及手工业者显然不归于这一队伍中)形成政治联合,除了大贵族和教士外,这届议会还固定地由每郡派两名骑士代表,每个大城市派两名市民代表参加。慢慢地,骑士和富裕市民因为有共同的话题、爱好尤其是利益相似走到一起,他们形成了所谓的平民院(即下议院),而贵族、教士和大地主们则形成了贵族院(即上议院)。
当代的英国皇家骑士
上议院的贵族们一般都看不起下议院的低等级人群(在他们看来),不过好在经济生活一直没有变化,下议院的代表们虽然对这种居高临下的睥睨态度有所不满,但碍于自身实力也没有制造过分的冲突和要求,但工业革命改变了这一切。首先,工业革命让原来在土地上劳作的农民离开家园走进城市(就和我们现在农民工一个道理),很多土地被荒废,一些郡的人口急剧减少(就像我们现在的东北乡下一样),导致这个选区成了“衰败选区”;其次,新兴的工业城市开始发展起来,涌进了大量劳动力,工业资产阶级利用海外掠夺和国内剥削挣得盆满钵满。
所以就出现了一种奇怪的事实,一些人口很少的区也有两名代表,而人口经济比他多的多的区也和他一样。代表数量意味着权力和资源的分配能力,这种现状显然引起工业资产阶级的不满,但大地主和老贵族们不以为然,没人瞧得起暴发户,金币和财富虽然某种程度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但相较于爵位和血统还是低了一个档次。最终,压力来到了当时的国王威廉四世(William IV,1765年—1837年)身上,1831年下议院通过法案《1832年改革法案》,该法案的核心观点就是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这激起了上议院贵族们的强烈反对,他们对法案不予理睬。时任首相的查尔斯·格雷(辉格党党员、下议院代表)游说国王威廉让更多的辉格党成员进入上议院,以促使法案通过,遭到威廉拒绝。(再重复一遍,辉格党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多在下议院;托利党代表大贵族、地主和教士利益,在上议院)
于是,查尔斯·格雷宣布辞职,威廉国王遂启用威灵顿公爵组建新的保守派政府,无奈组阁失败,最终国王没办法,重新召回格雷,而此时的格雷提出条件,要求任命一些辉格党的成员进入上议院以支持法案通过,托利党见状感到不妙,不得不妥协允许法案通过。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有钱的商人和大资本家们受到国王册封,成了“新贵族”,新贵族被老贵族们看不起,后者的爵位和财富往往通过血统和继承获得的。
打败拿破仑的威灵顿公爵
1832年的议会改革主要内容及结果(百度):
1、重新分配议席,取消许多已经衰败的选区,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人口增加的选区议席增多,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
2、更改选举资格,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扩大选民范围,大大增加选民人数,工业资产阶级和富农得到选举权
以和平的方式削弱了贵族保守势力,工业资产阶级得以更多的分享政权,但是广大工人,雇农,妇女仍被排斥于政治之外。
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是交代了我们今天介绍的乔治艾略特代表作《米德尔马契》的大背景,这种背景贯穿了整部小说,里面的近150个人物都处在改革的分水岭上,他们既是历史,也见证了历史,处于这一大环境下的每个人都有彼此不同的利益诉求,这就导致了米德尔马契这个地方天生形成了两个派别:
乔治·艾略特
以老托利党的平克顿为代表的托利党派和以新辉格党人巴格斯特为代表的辉格党派始终在暗暗较劲,影响着小说的全局发展(但是小说本身关于他们两位的着墨极少),显然在百科里面关于这部小说的环境因素没有很好地显现出来,因此也会让人看的云里雾里,其“环境挫败人”的主旨也就很难体现了。
主要人物介绍:
布鲁克先生:蒂普顿田庄的主人,收留了两位布鲁克小姐,她们的父母在其十二岁时双亡,他是一位善良随和的清教徒,缺乏主见,没有固定的政治态度,但待人友好,尤其对这两位小姐妹疼爱有加
布鲁克小姐多萝西娅:姐姐,小说女主人公,她的故事后续介绍
布鲁克小姐西莉亚:像温室的花朵,她更幼稚也更天真,嫁给了詹姆士彻泰姆爵士
詹姆士·彻泰姆爵士:西莉亚的丈夫,米德尔马契的保守势力(这只是一种政治态度归属,不能视为贬义)
卡苏朋牧师:在米德尔马契以学问渊博著称,他多年来一直在写一部关于宗教史的伟大著作《世界神话索隐大全》,广有家产,娶了多萝西娅为妻。其本质就是一位古板昏聩的老学究,成天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
卡德瓦拉德先生:教区长,大个子,嘴唇厚厚的,他外表朴实无华,有些粗犷,泰然自若,流露出一种感人的忠厚气质
卡德瓦拉德太太:教区长的妻子,据说门第非常高,为人心直口快,喜拉家常,对人友好没有架子,在米德尔马契是一位人见人爱的贵妇人
威尔·拉迪斯拉夫先生:卡苏朋先生的表侄,由叔父资助完成学业,但他们关系并不好
布尔斯特罗德先生:这位先生不是本地人,并且没人知道他的来历,他是当地的银行家,在米德尔马契行善积德,在当地资助了一所医院
文西先生:当地市长
布尔斯特罗德太太:文西市长的妹妹
文西太太:市长夫人,她的姐姐是老财主费瑟斯通的填房,几年前死了,他们没有子女,因此文西市长的子女作为外甥和外甥女就得到鳏居姨夫的疼爱
弗莱德先生:市长儿子,拥有富家公子贪玩嗜赌和爱花钱的习惯,不过好在其本质不差,和自己青梅竹马的玩伴成了家
罗莎蒙德:市长女儿,一位天真浪漫耽于幻想的少女,嫁给利德盖特后,开始毫无顾忌地追求物资生活,和利德盖特没有灵魂沟通,势利庸俗,我行我素,从不在乎丈夫的感受
皮科克:当地的一位医生,拥有着米德尔马契独有的“领地范围”,这一切被一位新来的利德盖特先生打破
利德盖特先生:外来的一位医生,他拥有崇高的理想和抱负,是小说的男主人公,娶了市长文西先生的千金罗莎蒙德
卡姆登·费厄布拉泽牧师:一位贫苦正派的牧师,在利德盖特的推荐下获得了自己的“领地”,开始拥有了一笔不错的收入
高思先生:他当过测量员、估价人、代理商,但一事无成,后来又从事营造业,不幸失败,好在最后都还清了债务。他和市长文西先生带一点点亲,原因是他的妹妹是老财主费瑟斯通先生的第一任妻子,其第二任妻子就是前文说过的市长妹妹。因此在高思没有负债之前两家关系还算融洽,只是高思家境衰落后他们彼此之间就有了芥蒂,市长和市长夫人都有点瞧不起他们家。但是他们的儿子弗莱德和高思的女儿玛丽从小玩到大,关系极好。也由于和老费瑟斯通的关系,玛丽一直负责照料这位性格古怪的老姑父。
玛丽:高思的女儿,一位有主见孝顺稳重的女孩,最终和市长儿子文西结了婚
李格:老费瑟斯通的私生子
五金商人老波德雷尔先生,富裕的制革商哈克布特先生,律师和市政厅的法律顾问霍利先生等
故事大概:
《米德尔马契》(上海译文出版社,项星耀译)全文七十多万字,包含人物150余人(之前看过的老舍先生《四世同堂》全文一百多万字,涉及主要人物70多个),要把这么多人糅合进一部小说,将他们的故事娓娓道来,并且要照顾每个人的特色,他们的语言、形态和气质等都要凸显,这是非常艰巨的任务,需要极其高明的写作能力。乔治·艾略特以网格化叙事张力将所有人物囊括在内,每个人物都是一个结,每个结和其他结构成一个网格,因此牵动任何一个结都会影响整个网的形态。为了重点突出小说的两个主人公,作者把只是把这两个结划了重点,所以各位就应该理解我要介绍的故事是一个什么样状态了,这就像导演拍电影一样,灵活地运用镜头,进退自如,镜头停在谁的身上,谁的故事就会慢慢地延伸开来。
《米德尔马契》涉及多重的写作手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议论的叙事方法,这得益于她从亨利菲尔丁中汲取的营养。在小说第十五章的开头,她这么评价她的这位老师:一位伟大的历史家——他坚持这么称呼自己——已有幸在一百二十年前去世,因而得以列名在许多伟人中,而我们这些渺小的现代人至今仍行走在他们巨大的脚下。他的大量议论和插话光辉绝伦,构成了他作品中最难以企及的部分;尤其是那部多卷本历史(指《汤姆·琼斯》)的开头几章中,他好像搬了一张扶手椅,坐在舞台前部,用他明快有力的英语,娓娓动人地跟我们闲谈。
所以《米德尔马契》和《汤姆·琼斯》(可以参考之前介绍,百家号把我封号了,我几十篇文章啥都没了,怪我没有存档气死我了)一样,每一章都有一段引文,同样的,她在小说中也夹带着议论,不过她的议论更加细腻和饱满,在描写一个人的时候,除了外貌、语言,还有议论,在此列一段话:
卡苏朋先生从没为自己的病情,向利德盖特提出过任何问题。它对他有什么危害,会不会使他的著作或者生命因而中断,这种忧虑,哪怕在多萝西娅面前,他也讳莫如深。在这一点上,正如在其他一切方面一样,他不愿人家怜悯他。
类似的语言非常多,因此小说每段内容都很长,读起来比较费劲,但也更容易理解人物的心理。
镜头停留在多萝西娅身上:
布鲁克先生是米德尔马契(根据后人考证,议会改革前夕,在考文垂竞选议员的两派分别以浅蓝和深蓝色为标志,最后深蓝,即代表市民利益的一派获得胜利,许多研究者认为米德尔马契是以考文垂市为原型的。)蒂普顿田庄的主人,他收养了自己兄弟的两个女儿:多萝西娅和西莉亚。其中妹妹西莉亚天真浪漫,无忧无虑;而姐姐多萝西娅(公元四世纪基督教的殉道者和圣女,原名也叫多萝西娅)则是一个非常虔诚的基督信徒,她十分追捧宗教教义,以基督教的理论知识来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以圣女的行为规范自己(乐善好施,乐于牺牲,实现宗教价值)。这种状态逐渐让她迷失自我,失去了对现实生活的具体判断,她曾说:“忍受他们(圣徒)的怪癖是一种可歌可泣的虔敬行为”,在谈到婚姻问题时,她声称,“真正幸福的婚姻,必须是你的丈夫带有一些父亲的性质,可以指导你的一切,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教你希伯来文……我希望嫁的丈夫,是在见解和一切知识上都超过我的人。”最终她嫁给了一位年龄可以做她父亲的老牧师——卡苏朋先生。卡苏朋先生看起来是一位博学的令人尊敬的牧师,可事实上是一位迂腐的老学究,其心胸狭窄,毫无情趣,成天埋首在宗教典籍当中。多萝西娅因为宗教麻痹作用竟然钦慕起他,转而爱上他,在其稚嫩的少女心中充满了对未来丈夫的钦佩之情,她幻想着这位拥有丰富学识的丈夫会指导她、教育她,让她尽可能实现多的社会价值,所以尽管遭到家人们的反对,她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嫁给了他。
婚后,多萝西娅很快为自己的鲁莽行动付出了代价。卡苏朋先生光辉形象逐渐崩塌,他既没有学识也没有建树,在宗教问题上固执死板,在夫妻交流上更是武断专制,老牧师只是需要一位听话的仆人填补其夫人的位置而已,对于妻子,他没有尊敬,也缺乏沟通。多萝西娅使出浑身解数想融入他的世界都没能成功,这让她逐渐绝望。
另一边,卡苏朋先生资助的表侄威尔已经学业有成。他和这位叔父关系不好,究其原因还是不能接受这位老学究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不过这种坦然开放的心胸却让多萝西娅有了新的认识,她对威尔有了好感。不过碍于世俗教义和妻子责任,她并没有非分之想,只是作为一名亲眷的同情(卡苏朋占有了本来应该属于威尔的一部分财产)和好感。但这种态度引起了卡苏朋的嫉妒,也加深了他们夫妻之间的隔阂,叔侄关系更是降低到冰点。为了以防万一,他禁止侄子来到他家,限制多萝西娅和他见面,甚至在遗嘱上写明:多萝西娅可以再嫁,但如果再嫁的是威尔,那么她不得继承他本人的遗产。
最终,卡苏朋先生得中风去世,多萝西娅面对重重阻力(这里的阻力包括家人的反对,当地民众的风言风语、卡苏朋遗嘱、宗教教义和妻子的道德责任),最终选择放弃财产和威尔结为夫妻,过上了美满幸福的生活。
乔治艾略特构思了多萝西娅的婚姻悲剧是和她自己关于宗教看法息息相关的。一开始,她自己也是一个虔诚的教徒,后来受到费尔巴哈(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对马克思的影响巨大)思想的影响,开始放弃宗教,甚至拒绝进教堂做礼拜。这就是为什么她会设置多萝西娅这么一位悲剧的女性,很明显,多萝西娅的婚姻失败完全是腐朽虚伪的宗教造成的。在少女时代,她受宗教书籍的影响对修女式是生活抱有期待从而缺少对生活事实的判断;结婚后被一个没有情趣古板的老牧师折磨摧残(指思想上);丈夫死后还受到宗教道德的束缚,步履维艰。可以说,乔治艾略特就是为了通过多萝西娅的婚姻表达对宗教的态度。
但是,艾略特并没有完全放弃上帝的观念,她别出心裁地把上帝看做是“爱”,宗教伦理不再是那种死板腐朽的神的概念,而是对上帝之爱和对人之爱的集合。
镜头停留在利德盖特身上:
利德盖特是一位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外来医生,来到米德尔马契后他提出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创新,遭到当地医生和保守势力的抵制和嫉妒,但凭借出色的医术逐渐在当地站稳脚跟。他周旋于当地新旧两股势力之间,在维护医生利益的同时,还和银行家布尔斯特罗德先生联合创立新的医院。
在给市长文西先生的儿子弗莱德治病期间,他和市长千金罗莎蒙德一见钟情,在这位年轻的医生心中,他以为终于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女性。他似乎已经嗅到了结婚的甜蜜气息,这就是那位温柔体贴、百依百顺的少女带来的,她尊重他那崇高的思想和重要工作,永远不会干扰这些活动;她会把家庭安排得有条不紊,像变戏法一样使收支永远平衡,同时她的手指还随时准备抚摩琴弦,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诗的韵味;她端庄贤淑,遵守闺训,永远不会越出雷池一步,因为她生性温驯,万一越出轨道,马上会接受丈夫的规劝,改正错误。但婚后的生活让他对妻子有了重新的认识,上述的美妙幻想罗莎蒙德一条不沾,恰恰相反,她追名逐利和奢华消费让利德盖特痛苦不堪,最终导致了家庭债务危机。利德盖特多次和妻子沟通寄希望她能养成节俭和有条理的生活方式都没有成功,反而夫妻关系越来越糟。为了清还债务,利德盖特向布尔斯特罗德先生求助,虽然借到了钱,但银行家的丑闻暴露再次牵扯到他。
最终,在多萝西娅的帮助下他们虽然度过危机,但夫妻感情却不能复原,利德盖特也无法在米德尔马契立足,他移居伦敦,虽然借着医术在当地发了财,但他心中的爱情幻想已经破碎,他在米德尔马契的医疗改革也宣告失败,最重要的是他在医疗这条路上的宏图设想已经功亏一篑。
利德盖特的失败婚姻和多萝西娅不一样,虽然都是选错了人,但后者最终是冲破宗教樊笼的,可悲的是,利德盖特向现实妥协了,他没有放弃妻子罗莎蒙德,而是抛弃一切为了博取奢华的物质生活,不过他本人应该是不幸福的。在最后要不要离开米德尔马契的抉择中,利德盖特陷入了银行家布尔斯特罗德先生丑闻当中,这是他作为改革派(辉格党派)的牺牲者,被保守派(托利党派)围攻,在曙光来临之前献祭了自己,沦为一个可怜的悲剧。
镜头停留在弗莱德和玛丽身上
市长儿子弗莱德欠了一笔钱,为他担保的人真是他心爱的女孩玛丽的父亲——高思先生。最终债务到期,他没能还掉钱,把玛丽一家拉入泥潭。他并没有像一般公子哥那样玩世不恭和不以为意。相反,充满歉意的他开始尽可能寻找自己的谋生之道,在父母的期望(做牧师)和心爱人的态度(不做牧师)之间,他选择了玛丽的意见,为此不惜牺牲自己的继承权。玛丽也从和弗莱德的慢慢交往中发现了他对自己的真爱,最后同意了弗莱德的求婚,两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这是小说中两位比较正面的人物,也以喜剧结尾。但弗莱德显得有血有肉,不是伟光正的形象,他会犯错,会迷恋各种诱惑,但关键时刻还能回归本心,这一切均源于艾略特的一个思想核心——爱,当然也看到了菲尔丁现实主义的影子。
BBC曾把《米德尔马契》排在最伟大的英国小说榜首,《时代周刊》也把这部作品评为“史上最伟大的100部长篇小说”的第八名。这种排名公不公正暂且不谈,但我在这里稍微说几点它的出彩之处。
在介绍英国文学这段时间里,先是出现了雪莱的妻子玛丽,她的作品《弗兰肯斯坦》探讨了科学技术和人性的问题;之后是奥斯汀,她的作品关注点是“爱情和婚姻”;紧接着的夏洛蒂勃朗特《简爱》追求的女性独立思想;到了艾略特这里,她探讨了宗教、社会环境、婚姻和爱,气势上更为宏大,篇幅波澜壮阔,她把作品刻意放在了议会改革的关键时期,表明了她的态度。
都说作家都是博览群书的,但像艾略特一样能把施特劳斯、斯宾诺莎、费尔巴哈这些大佬级作品攻读并翻译是一般人做不到,何况是为女性。在看《米德尔马契》的时候,我自己就发现书上的译者标注多得数不清,这就说明作者是一个相当博学的女性。她把自己对于宗教、伦理的思考融入了作品中,加上她的同情心和独一无一的议论式心理刻画塑造了独一无二的作品。
《米德尔马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