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为杨少华苏文茂郭荣启捧哏,留下经典《批三国》,不幸56岁早逝
曾为杨少华苏文茂郭荣启捧哏,留下经典《批三国》,不幸56岁早逝
天津相声界有一位捧哏演员叫马志存,在56岁时英年早逝,不过他的艺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曾先后与杨少华、苏文茂、郭荣启、常贵德搭档,特别是与苏文茂搭档的作品《批三国》《论捧逗》《汾河湾》《红楼百科》《废品翻身记》《高贵的女人》等,可以说是永恒的经典。
马志存(1937—1993)自幼喜爱相声,在建筑公司做油漆工人,参加天津第一工人文化宫相声学习班,结识了业余在这里做老师的赵佩茹先生,赵佩茹建议他专攻捧哏。1960年,马志存与其他业余演员一起拜赵佩茹为师。
六十年代初,杨少华刚从北京到天津定居,在工厂当工人,没事时去找自己的发小常宝霆,常宝霆建议他接着说相声。杨少华加入南开区相声队,马志存也喜欢杨少华的风格,追随杨少华。杨少华没有搭档,慢慢地马志存开始给杨少华量活,也加入了南开相声队。
常宝霆 苏文茂 马志存表演《扒马褂》
此时天津市曲艺团赵佩茹为马三立捧哏,朱相臣为苏文茂捧哏,马志存利用演出余暇,几乎每天都到劝业场天乐戏院去听相声,回家后还要做学习笔记。
1970年南开相声队解散,马志存和评书演员冯玉春转到副食公司上班。马志存仍然离不开相声,1974年,他和冯玉春俩人编演相声《当好营业员》,在天津市职工业余文艺汇演中获奖。
马志存和冯玉春在生活上彼此关心,在艺术上互相促进,但有时也因一点小问题争得面红耳赤。有一次去农村慰问演出,台上正说到半截儿,不知怎的,冯玉春愣住了,没接上话。就见马志存把桌上的醒木一拍:“这回,我给大家说回单口相声……”给冯玉春来个下不来台。冯玉春好不容易才找着台词儿,俩人凑凑合合,这段儿总算演下来了。
下了台俩人就吵,冯玉春说:“你为什么在台上晾我?你这样做对吗?学老先生们的长处,别学这个……”马志存说:“我是要让你知道,平时不用功,到台上忘词儿是什么滋味儿!这是警告你,叫你下回长记性……”可见马志存对待艺术的态度。
后排左二马志存
70年代后期,苏文茂重返舞台,物色到马志存为他捧哏,马志存调入天津市曲艺团。苏文茂能成为继马三立之后最优秀的“文哏大师”,离不开两位捧哏演员,最早给他捧哏的是朱相臣,后一位捧哏高手是马志存。
1980 年第二届“津门曲荟”,马三立、王凤山合演《似曾相识的人》,苏文茂、马志存合演《新局长到来之后》,都是曲艺作家何迟的新作。在《新局长到来之后》这段相声中,苏文茂化身“苏大秘”,为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志存一句“我看你这个人在德上是欠缺了一点”,却是寓意深刻的讽刺。
中国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彩色艺术片《笑》,内容涵盖了十几段相声节目,包括侯宝林、郭全宝的《笑的研究》,马三立、王凤山的《讲卫生》,马季、唐杰忠的《新桃花源记》,姜昆、李文华的《如此照相》,侯耀文、石富宽的《人欢路畅》,常贵田、常宝华的《动力研究》,刘文亨、班德贵的《中国唱外国唱》,魏文亮、孟祥光的《要条件》。这些段子,每个节目虽然只有三五分钟,但听来逸趣横生。
苏文茂 马志存
其中还有苏文茂、马志存表演的《抚瑶琴》。这段相声前面的设置非常巧妙:苏文茂、马志存坐在公园里聊天,忽然苏文茂想起还有演出任务,钟点眼看快到了,怎么办?他们穿着大褂就往电视台跑,跑到电视发射塔下,已是汗流浃背,走进电视屏幕时还气喘嘘嘘,自然而然地谈起对跑步不在行,对体育没研究,对音乐有研究,转入《抚瑶琴》正题,讽刺了一个自吹自擂、不学无术的人。
马志存的捧哏为苏文茂增色不少。他对捧哏艺术悉心钻研,除得赵佩茹真传外,又融入朱相臣、李寿增、李文华等人的优点,台风稳健,口风极佳,憨直谐趣,朴中见巧,不卑不亢,不抢不拖。全神贯注地烘托逗哏的,注重语言的滋味与尺寸,弦外有音,尽力为逗哏的拢神,不分散观众的注意力。
80年代初改革大潮,苏文茂和马志存曾主动搞过一段时间商演。当时他俩在完成团里演出任务的情况下,到工矿、农村搞单档演出,每年演出二百场,每场演一大段两小段,每场40分钟。按事先的约定,单档演出收入的40%交团里,15%作为演出时的费用,45%归个人。如一年演出超过二百场,超过部分的收入,20%交团里,80%归个人。
80年代天津曲艺团成立学员班,马志存收了两个徒弟——王宏、刘亚津。1986年,常宝霆之子常贵德到天津市曲艺团,从一名京剧小生演员正式转到相声行当,与马志存合作过一段时间。后期马志存还与郭荣起搭档,留下了《打牌论》《绕口令》《拉洋片》等录音。(文:何玉新)
苏文茂 马志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