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上清派发展简史
道教上清派发展简史
道教上清派自东晋创建,至元朝时逐渐衰落,期间共经过了四十五代祖师。历代祖师传承在第四十五代祖师刘大彬著述的《茅山志》中记述甚详。从《茅山志》可以看出,上清派的发展经过了草创、兴盛、中兴、衰落四个阶段。
一.草创期:仙真下降传法。
上清派的创建者为南岳夫人魏华存,为西晋开国功臣魏舒的女儿。三国时曹操攻打汉中,统治汉中近三十年的天师道第三代天师张鲁投降。随即大量道徒被迁入洛阳,天师道遂在洛阳传播开来。魏舒就是天师道的信徒。在父亲的影响下,魏华存从小好道,成为天师道中的祭酒。
不过魏夫人对天师道的道法很不满意。早期天师道的道法,继承了中华传统信仰,有很浓厚的巫术色彩,如符水治病、三官手书之类,可以看到上古巫教的影子。于是魏夫人以天人之姿,创建了上清道法。上清道法以存思观想为主要特点,成为道教修行中的一股清流。为后世道教内丹学奠定了基础。
当然,魏夫人不能说这道法为自己所创,而宣称是西汉的道士王褒以及西王母等仙真下降传法。到了上清派第二代祖师杨曦时,采取同样的方法,创建了上清教派。
二.兴盛期:国家帝王之师。
上清派的兴盛,主要在于教派领袖敏锐的政治眼光。所谓不依国主,则法无所立。隋唐换代之际,哪个教派取得当政者的支持,就有快速做大的机会。这是一场豪赌,也需要高明的智慧。上清派第十代祖师王远知无疑是此中高手,在天下大势未分之时便选定了李唐,早早地送上了代表天意的符命。
唐朝创建以后,王远知又适时调整传教策略。他将上清派传教的大本营一分为二,一部分留在祖山茅山,而主要力量转移到离京城不远的嵩山。
这一策略果然奏效,上清派很快发展成当时道教的主流。第十二代宗师司马承祯被奉为三朝帝师。唐玄宗李隆基甚至亲受上清箓,拜入第十三代宗师李含光门下。
三.中兴期:三山符箓之首。
五代十国之后,上清派的影响力大不如前。到了北宋时,上清派出了两位大宗师朱自英和刘混康。这时的上清派一反早期鄙视道教符箓的传统,积极吸收各符箓派别的优点。将符箓融入上清道法之中,形成道教中极具特色的茅山符箓。
宋朝继承了唐朝的传统尊奉道教。宋神宗下诏确认辅化皇图的三大经箓宗坛,以上清派三茅山经箓宗坛为道。另外两大宗坛分别是龙虎山正一宗和阁皂山灵宝宗。上清符箓正式成为三山符箓之首,茅山符箓的威名传遍天下!
四.衰落期:并入正一之道。
南宋之后,上清派再也没有出现过特别优秀的道教领袖。元朝时有四十五代宗师、洞观微妙元应真人刘大彬,将上清派的源流编撰成《茅山志》一书。可堂堂一代宗师,竟也被传出此书为冒领他人作品。可见上清派的人才培养已尽显颓势。
而江西龙虎山张天师一系经过数百年的沉寂之后,优秀的人才不断涌现。元朝时,成宗下诏令正一教主张天师主领三山符箓。茅山宗的地位开始下降。到了明太祖朱元璋时,由于朝廷整顿道教,只承认全真道和正一道两大宗派,茅山宗就只能并入正一道,成为正一道的一个支派了!正应了一句话:你不努力,没有人会在原地等你。
万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周易》说,穷则思变。一个教派发展到了尽头,如果不思变革,那么结果只能是衰落。上清派创始之初如烈火烹油,衰落之时法脉凋零。两相对比,不正是说明这个道理吗?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