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记叙网 > 杂谈 > >正文

​1955年授衔,最不满意的三位将军,最后分别获得了什么军衔?

摘要1955年授衔,最不满意的三位将军,最后分别获得了什么军衔? 抗美援朝结束后,国内外形势逐渐好转,国家进入了稳定发展的大好局面,也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1955年,军内进行了大...

1955年授衔,最不满意的三位将军,最后分别获得了什么军衔?

抗美援朝结束后,国内外形势逐渐好转,国家进入了稳定发展的大好局面,也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1955年,军内进行了大授衔,共授10位元帅、10位大将、55位上将、175位中将、802名少将。

在授衔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高风亮节的让衔行为,比如徐向前和罗荣桓两位元帅,就多次表示不需要元帅军衔,还有大将徐海东,也一直推辞说解放战争期间在养病,受之有愧。

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更是直接上书军委,横向对比了自己同其他将领的情况,郑重指出,自己的大将军衔给的太高,强烈要求降为上将。

有“视荣誉如粪土”的,自然也就有“把荣誉当生命”的,如此大规模的授衔,想要方方面面考虑周全,让所有人都满意根本就是不可能的,有人觉得授衔给的高,那当然有人会觉得给的低,这其中就有我军三位著名的猛将,下面就分别来聊一聊。

歼灭张灵甫的大功臣--王必成

王必成,湖北麻城人,人称王老虎,17岁就参加了红军,经历了长征,长征后升任红30军89师副师长,进入红军大学、抗大学习。

抗战期间,王必成任新四军一支队二团团长,带领部队200余战,几乎没有败绩,威名远扬。1940年,年仅28岁的王必成创立苏北抗日根据地,任二纵司令员,是粟裕麾下最强有力的一只拳头。

解放战争期间,王必成任华野6师副师长,更是战功赫赫,然而在1946年11月,王必成遭遇了一次人生少有的败绩,当时6师驻守涟水城,国民党军王牌中的王牌,整编74师在张灵甫的带领下,对涟水城发起了猛攻。形势万分危急,最终王必成带队亲自驰援,才算用刺刀将74师逼出城外。

可是一个月后,补给完毕的74师再次对涟水城发起了猛攻,二战涟水,面对战斗力不亚于己方,武器装备更加先进,武装到牙齿的74师,经过一番激战,6师5000多战士牺牲,最终王必成只能含泪放弃涟水城,从此王必成和张灵甫算是结下了梁子。

1947年,终于等到了机会,张灵甫率领74师孤军深入,进入孟良崮地区。华野主力将张灵甫团团围住,困兽犹斗的张灵甫急忙撤退,然而挡住退路的正是老对手王必成,在王必成“不惜性命”的拼死阻挡下,粉碎了74师的退路,最终完成了孟良崮的包围。

3天的包围战,74师被全歼,这是解放军第一次全歼国民党王牌军,极大地打击了国军的士气。王必成也在战后登上主峰,长舒一口气:

“此仇终报,可安睡矣!”

后来,王必成又作为第9兵团副司令员,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授衔,被授予中将军衔。对于这个中将,王必成是不太满意的,于是找来了老领导希望提一提,不过上级的回复也很快反馈回来,虽然战功赫赫,但是授予上将的一些硬性条件,王必成还是差了一些,比如说抗战之初就担任过团级以上主官(王必成是团参谋长);红军时期担任过师及以上主官(红四方面军的时候副师长),更何况跟他多年搭档的周希汉也是中将,最终王必成也是爽快的接受了中将衔。

弄清了授衔规矩和道理的王必成,也算放下心结,回家后还高兴地穿上新发的军装,佩戴中将衔同家人合影,展现了老将军们可爱的一面。

李云龙的原型--王近山

王近山将军这几年名气非常大,许多大将、上将吃瓜群众不一定认识,但是提起王近山算得上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至于原因吗,地球人都知道,因为那部长盛不衰的热门电视剧《亮剑》中,深受我们爱戴的李云龙,李团长的原型就是王近山将军。

《亮剑》中的李云龙,就曾对授衔时候自己的军衔低有所不满,而现实中,王近山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

同王必成一样,王近山也是湖北人,1915年出生,比王必成还要小三岁。15岁参军,18岁就当上了团长,二十岁参加红军长征,同时成为当时最年轻的革命军师长。刚三十就已经成为了著名的六纵副司令员。

不光在抗日战争期间表现出色,解放战争时也是屡立奇功,曾经成功策反了廖运周起义,最终导致了黄维军团的失败,为国民党最终败退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抗美援朝时,他任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开赴朝鲜指挥好几次大战役,荣获了朝鲜人民共和国颁发的荣誉勋章。

同王必成不太一样的是,王近山最终被授予中将并非因为资格达不到,而是由另外两个原因所制约。

第一是脾气,这个看过《亮剑》的都知道,李云龙就是典型的驴脾气,除了旅长,天皇老子都不怕,而且打仗时候经常不听命令,先斩后奏,所以即使立功最后也不被赏。

这些在王近山身上都是有体现的,虽然他曾经因为战斗漂亮受到过主席的夸奖,但是与此同时,受到的批评更多。

第二是年龄,王近山太年轻了,虽然军队并不讲究论资排辈,但是在猛将如云的二野,战功差不多的战将大有人在,在这种情况下,“年轻人”王近山就只有给“前辈”们让个路了,屈居中将。

据说评定结果出来后,王近山不太满意,专门找了上级反映,不过解释过以后也就没事了,直脾气的将军就是这一点好,肚里不憋话,有啥说出来,话说开了误会自然也就消除了。

值得一提的是,1964年,直脾气的王近山又闯了大篓子,因为违抗上级精神,同妻子离婚一事背了大处分,被一撸到底。从大军区司令变成了一个普通副科级干部,被安排到河南周口地区西华县黄泛区农场当副场长。

然而王近山的功绩国家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后来在许世友等老战友的帮助下,王近山重新成为南京军区副参谋长。

在王近山去世时,邓小平特意把悼词要来看,把“副参谋长”四个字圈去,挥笔写上“顾问”两个大字。

这也就意味着,丧事可以按大军区领导级别办理。算是国家对这位功勋卓著的战将的盖棺定论了。

落寞的“中国巴顿”--钟伟

相较前两位将军,脾气火爆的钟伟一直对自己的军衔耿耿于怀,始终迈不过这道坎,不但拒绝穿军装,公然喊道,要把军衔牌牌挂在狗尾巴上。当然因为这句话,他还被顶头上司林总叫去骂了一顿。

1955年,钟伟被授予了少将军衔,说实话这对于一个有着“中国巴顿”称呼的名将来说,确实有点低,也难怪钟伟脾气大。

毕竟他在解放战争时期,任四野的12纵队司令、四野49军军长,最高职务是正军级。是林总手下头号猛将,凭借纵队司令和军长这一经历,是完全可授中将军衔的。他的搭档政委袁升平就是中将,连当年手下的师长温玉成也是中将,这让身为军长的钟伟感到十分没有面子。

然而这事也真怪不得别人,四个野战军五十多个纵队,正、副司令、政委、参谋长合起来有200多个,中将名额就175,总是要有人受委屈的,至于为何委屈了钟伟,则跟他的一次“抗命”有关系。

解放战争后期,渡江后,钟伟自作主张,带领49军轻敌冒进,追击白崇禧,结果在青树坪被小诸葛伏击了一把,损失13000多人,相当于丢了一个师,在摧枯拉朽的解放战争中,这算得上很大的失败了,更何况还有抗命嫌疑,所以也就直接影响了军衔的认定。

另一方面,脾气火爆的钟伟还曾经因为自己的性格得罪过不少人,解放战争时,有一次因为作战计划有分歧,他甚至用枪顶着上级陈伯钧的脑袋,幸好陈伯钧了解他的臭脾气,没多计较。

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影响了钟伟的授衔,当然钟伟任少将,军队高层也是知道委屈了他,所以在任命上一直是按照中将甚至上将的标准,他曾出任北京军区参谋长,这可不是一个少将所能担任的职务,从这里也能看出,大家对钟伟的战功和能力是十分认可的。

不管将军们怎么“争”军衔,在战场上,可是没有一个软蛋,他们都是从枪林弹雨中走来,提着脑袋闹革命,九死一生。不管有没有军衔,军衔是高还是低,都是我们国家的英雄,是我们的偶像,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