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记叙网 > 杂谈 > >正文

​抗战第一次全歼日军的松山战役,远征军伤亡有多惨烈?

摘要抗战第一次全歼日军的松山战役,远征军伤亡有多惨烈? 作者:乃大有容 在二战亚洲战场上,气焰骄横、不可一世的日本陆军不愿提及的战败之地并不多。但是有这么一个地方,一直...

抗战第一次全歼日军的松山战役,远征军伤亡有多惨烈?

作者:乃大有容

在二战亚洲战场上,气焰骄横、不可一世的日本陆军不愿提及的战败之地并不多。但是有这么一个地方,一直是日军心中的血泪之地、耻辱之地。它不在茫茫荒原的诺门坎,也不在密林丛生的热带小岛,而是在莽莽群山环绕的滇西高原—“松山”,在那里日军遭遇到了“玉碎”惨败,而我抗日军民也为之付出了数千热血儿郎的宝贵生命。

直到今天,松山战役也不为国人熟知,但却是众多抗战军迷心中的朝圣所在,是发生在最无名之地的最有名之战。

松山在哪里?

松山确实是一座山。它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境内,系高黎贡山山脉。主峰海拔2200米,由大小二十余个峰峦构成,山势险峻,山峰棋布,沟渠交错,地形十分复杂。立于主峰顶上,北、东、南三面均可俯瞰气势恢弘的世界第二大峡谷——怒江峡谷。怒江东岸的高山峭壁与西岸的松山对峙,形成惊涛拍岸、飞峰插云的“怒江天堑”。

松山战役遗址外景

松山雄踞怒江西岸,自保山方向逶迤而来的滇缅公路,经东岸的山头绕“之”字形盘旋而下,至怒江峡谷谷底,跨过惠通桥后又盘旋而上,环绕松山山腰绵延四十余公里,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松山是横亘滇缅公路的咽喉要冲,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被美国军事家称为“东方直布罗陀”。

抗战时期,滇缅公路是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陆上运输通道,盟国援助物资大多来自这条蜿蜒逶迤的公路。1944年5月中国组织远征军发动滇西反攻作战,打通西南国际交通线,揭开了正面战场反攻的序幕。6月4日,远征军序列第71军新28师开始攻打松山敌外围竹子坡阵地,松山战役就此打响。

十荡十决

“岛寇荼毒,痛及滇西。谁无血气,忍气边陲。桓桓将士,不顾艰危,十荡十决,甘死如饴。”松山战役,共历时91天,远征军先后动用10个团,投入兵力23000余人,发动主要攻击9次,历经大小战斗百余次,终于摧毁了日军经营达两年之久的坚固设防阵地,打通了扼守滇缅公路的咽喉要地。

日军守备部队遭成建制全歼,共击毙日军1280人,俘虏28人,缴获轻重机枪32挺,步骑枪437支,各种口径火炮16门,战车3辆。胜利来自不易,是以远征军付出巨大伤亡为代价取得的。

日军

各参战部队,累计伤亡达7763人(不含失踪人数),阵亡人数超过了负伤人数。战役主攻部队第8军,全军15975人参加战斗,累计伤亡6074人,伤亡率达38%。其中第103师的伤亡率更是高达56.4%,荣誉第1师第二团第三营全营600余人仅18人幸存。战斗进行之惨烈,伤亡之巨大令人侧目。

虽然中国远征军在战役中暴露出过低估计敌人防御力量,逐次分批使用兵力、缺乏指挥攻坚能力、盲目蛮干硬拼等问题,但最终还是以惊人的勇气和不畏牺牲的精神,赢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上唯一一次大规模进攻作战的彻底胜利。

远征军防空火炮阵地

令人生畏的防御工事

日军仅凭千余人的守备部队,面对远征军数十倍的兵力围攻,居然坚守近百日,并给远征军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主要原因就在于凭借松山地利而建的立体防御体系。日军曾将松山阵地称之为“东方马奇诺”,其自信程度可见一斑。即使是现在,当年日军留下的坑道单兵射击掩体和炮兵阵地还清晰可见、棱角分明。

自1942年5月至1944年4月,日军历时两年,分两个阶段将松山构筑成了永久性的防御要塞。整个阵地依松山群峰地型,在滚龙坡、大垭口、小松山、大寨、黄家水井、黄土坡以及马鹿编成七个据点群(后为远征军逐个攻克),每个据点群均为数个最坚固的母堡为核心,周围又有数个子堡拱卫外围。

每个堡垒均上有射击设备和交通壕、下为坑道式掩蔽部。堡垒上掩盖圆径至70厘米的木柱,排列成行,堆积四五层,上铺30毫米厚的钢板数层,积土厚逾1米,可抵御中口径火炮直接命中。各个堡垒互为侧防,交相掩护。整个松山几乎被日军挖空,状如大型蚁巢,地下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且通信、供电、供水等设施一应俱全,各据点还储备了充足的作战物资。

松山日军阵地

日军守备队的兵力主要来自56师团113联队,兵员多为九州地区人氏。九州地区民风强悍、勇武豪爽,熏染出精兵尚武“九州第一”之名。远征军面对如此坚固的防御工事和武装到牙齿的敌人,仍能将其全数歼灭并最终克复松山。远征军将士在松山所表现出的同仇敌忾、不畏艰险、奋力拼杀的战斗精神必将永垂青史。

远征军的武器装备

战斗光靠不怕死是不行的。远征军在缺乏攻坚经验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一举攻克精锐之敌守备的坚固要塞,与自身武器装备的提升是分不开的。与抗战前期相比,虽然中国军队与日军在装备上仍存在一定差距,但确实已非昔日“吴下阿蒙”了。

远征军准备向松山敌阵地发起进攻

滇西反攻战役前夕,中国已有六个军(含参战的第71和第8两军)开始实施美械装备的换装,武器装备特别重型武器以及特种技术兵器得到了显著增强。每军增设一个榴弹炮营,配备105毫米榴弹炮12门,每师成立一个山炮营,配备75毫米山炮12门,每个步兵营成立一个迫击炮排和火箭排,分别配备81毫米迫击炮2门和“巴祖卡”火箭筒2具,每个步兵连还配备M2式火焰喷射器2具。

在松山战役中,远征军还配属有独立作战的炮兵部队以及美军第14航空队的支援,是中国军队首次在炮火上对日军形成绝对优势。虽然由于时间仓促,部分配发的武器装备尚未全部到位,基层官兵对于技术兵器的使用也不甚熟练,但是在拥有同等的物质条件下,容易满足的中国人总是能够创造出奇迹。

美制M1A1型105毫米榴弹炮群

在新式装备的加持下,远征军官兵士气受到极大的鼓舞,充满了必胜的信心,提出了“以火力压火力、以速度压速度”的口号,全体参战官兵在战场上边打边成长,在血与火的磨练下,最终干净彻底的消灭了顽敌。

不会被遗忘的战役

滇西反攻之战一直由当时的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史迪威主导,而史迪威与蒋介石的关系很僵,甚至后来彻底闹翻。国民党方面将后来东线豫桂湘战场的惨败也归结为滇缅战场的军力浪费,松山战役乃至整个滇西缅北作战的意义都被刻意弱化了。

战役前美军教官传授巴祖卡火箭筒的使用方法

作为前车之鉴的战史经验,除了精神层面的意义,更重要的价值应该是让后来的军队汲取其中的取胜之道,决不能让无数英勇军人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宝贵经验付之东流。

这里不妨拿上甘岭战役中(与“松山”战役在形态极为相似)同样作为进攻方的美韩联军和远征军对比一番。美韩联军炮火力量是远征军的3倍、空中支援力量是远征军的60倍,还拥有百余辆坦克装甲车辆的助攻,结果历时近一个月,伤亡近万人,仅仅占领了上甘岭537.7高地前沿两个班级阵地。

远征军在各方面均大为逊色的条件下,却攻克了比上甘岭更大、更完备的松山阵地,全歼了日本守军。诚然远征军是付出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但与取得的战绩相比较,以战役级投入和牺牲,拔掉了滇缅公路上最硬的“钉子”,绝对算得上是辉煌的胜利。

上甘岭战役

松山战役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不仅大大增长抗日胜利的信作为心,还打破滇西战役僵局,为最终打通公路奠定了基础,拉开了中国大反攻序幕,它注定不会被历史所遗忘,必将作为抗战历史上的重要丰功伟绩彪炳史册。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