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记叙网 > 杂谈 > >正文

​美国圆形监狱 控制圆形监狱6楼

摘要美国圆形监狱 控制圆形监狱6楼 最后的冲刺阶段,大家一方面对基础理论烂熟于心了,也会想要积累一些答题技巧, 尤其想要让自己的论述脱颖而出,紧紧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睛, 深深...

美国圆形监狱 控制圆形监狱6楼

最后的冲刺阶段,大家一方面对基础理论烂熟于心了,也会想要积累一些答题技巧,尤其想要让自己的论述脱颖而出,紧紧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睛,深深戳中他们的兴奋点,以至于控制不住自己给你打高分的手!

那么,除了注重答题的逻辑和小标题的书写以外,积累一些实用却略为生僻的理论是提升你论述内容质感的不二法门哦!比如在谈到某种媒介走红的现象时,大家都在用「使用与满足」,有心的你却用上了「媒介化」,高级感噌噌地上来了,老师不pick你pick谁?

当然,搜集这些参考书上未出现的理论比较费时间,或则许多理论你对于它的具体含义一知半解,更不知道如何准确地应用到答题中去,所以贴心的阿匠都为你准备好啦~

从今天开始阿匠为大家准备了「拔高系列·生僻理论合集」,每一期都会为大家补充十个左右的生僻理论,并且使用策略,帮你省心省力!今天是第二期,一起来看看吧!

1.土味文化

土味文化是伴随网络直播视频和短视频流行起来的一种网络文化,其形式和内容包括土味视频、土味情话、社会摇、喊麦等,因为来自于民间,具有乡土气息被称为土味文化。以农村、乡镇和一些小城市为背景依托,传播的内容多数是浮夸的表演和老套过时的段子,这其中以土味视频最具代表。

它属于亚文化中的一个新兴分支,伴随着互联网的勃兴,以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出现用户下沉,土味文化借此集中兴起。它强调原生态,不注重深刻意义的表达,因其直接、短小、搞笑和贴近生活的特点受到热捧,成为一种新的网络潮流。但是这类文化也难免有恶俗、庸俗、无聊等特点。

适用范围:

土味文化、丧文化、佛系文化等都属于亚文化的一种,当考到任意一种时,均可作为案例或者延伸答题。土味文化也可以与粉丝文化进行碰撞,产生新的生命力。诸如偶像对粉丝说土味情话,粉丝对偶像进行土味应援(创造营选手王菊粉丝为其进行的“菊言菊语”拉票行为),既展现了偶像的魅力,又增加流量与曝光度。

粉丝通过对偶像和偶像身上发生的事进行的解构、重组,利用“土味”这个热点,在构建虚拟的粉丝社区的同时创造了独特的语言符号与粉丝文化,追求滑稽搞笑的效果,颠覆了传统的粉丝应援文化。

2.亚文化

亚文化(Sub-Culture)最早是被文化人类学家用来表述区别于社会主流文化的少数部分族群的文化形态与价值观,后来被用来描述一切边缘的文化。它与“主流文化”的概念相对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指区别于占主导地位的文化,这种文化包括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和生活方式。亚文化有着与主流文化不同的价值取向,对主流文化采取抵抗、颠覆的态度。

概括的说,“ 亚文化” 就是指社会阶层结构框架里不断出现的、带有一定反常色彩或挑战性的新型社群或新潮生活方式。亚文化群是指处于非主流的、从属的社会地位上的一群人,他们有着区别于主流群体的诸多明显特征(如偏理性、边缘性甚至挑战性)以及特殊生活方式,一般属于与主流社会群体不同的次级群体、边缘群体。粉丝文化就是亚文化的典型表现。

3.青年亚文化

“青年亚文化”则是亚文化中以青年为主体而兴起的文化,是指青年希望解决其共同面对的存在于现实社会结构中的矛盾而采取的方案。这些青年他们以不同性别、年龄地域、阶层和种族而形成特殊团体,它经常表现在诸如行为方式、想象方式、话语方式等方面,以明显区别于主流文化的风格和方式表现出来,作为从属、次要与支流的文化,为社会上处于从属地位的青年所接受。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英国伯明翰大学逐渐成为全球青年亚文化研究的主要阵地。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弹幕、表情包、流行语、网红等新鲜事物的出现也为青年亚文化赋予了新的内涵与特征。

适用范围:

亚文化、青年亚文化是新传考研十分重要的考点,在掌握基本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要点外仍然需要不断的思路扩展和案例积累,例如,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亚文化的重塑与整合、青年亚文化的转向,从“抵抗”到“文化盗猎”;从被“商业收编”转向与商业合作共赢;从与民族主义的冲突到突破次元壁的接合等等。

4.狂欢理论

狂欢理论由巴赫金在 20 世纪 60 年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一书中首次提出。狂欢理论包括“狂欢节”(特定的节庆活动)“狂欢式”(狂欢节庆典、仪式的统称)和“狂欢化”(狂欢式内容的文学语言表达)三个部分。概括而言,巴赫金的狂欢范畴可以归纳总结为两个层面:一是强调全民平等自由参与的主体;二是强调俯就颠倒且粗鄙戏谑的广场形式。

在这里,巴赫金的狂欢式强调的是一种全民参与的平等自由对话的内核:通过全民化的对“国王”的戏谑式狂欢,底层与上层实现了一种暂时但平等自由的对话。巴赫金最初提出狂欢理论是用来解释特定的文学现象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狂欢理论逐渐渗透到大众文化和社会心理层面。巴赫金通过对西方历史上的狂欢节的研究,探讨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狂欢精神,其实质是等级的颠覆、对话地位的平等和开放性。

适用范围:

狂欢理论可以作为论述答题时理论支撑,特别是涉及到大众文化相关内容。但一定要注意:狂欢不能随便滥用、乱用。真正的狂欢可不是“臭嗨”,万物皆可互喷的现象中,一定要注意判断其狂欢是否契合了巴赫金狂欢理论的核心:宣扬平等对话、否定日常的一切等级与权威,拥有“第二种生活”。

“互喷的狂欢”在一定程度上有宣泄和调节现代人生活压力的作用,但更多充斥着猎奇、低俗,虽在数量上切合全民参与,但内核却与“狂欢”谬以千里。此外,狂欢文化结合粉丝文化、消费社会等相关知识点,也可以应用在综艺节目、双十一、节日抢红包等热点事件的分析上。

5.传播仪式观

传播的仪式观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新闻传播学者詹姆斯·W·凯瑞提出的一个概念。在他看来,传播的仪式观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他把“仪式”作为传播的隐喻,将传播视为文化,是一种维系社会存在的纽带,传播不是表面上的信息传递,而是一种维系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仪式性活动。

这一理论打破了当时西方学界的主流传播学观念:传递观,从新的角度思考传播行为,传播的仪式观为传播学研究开启了全新的视角和方向。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膨胀化与碎片化相统一、空间虚拟化与渠道多元化相结合等特征,传播的权利不再属于某个特权阶层,市民报道和草根报道相继出现,在这种新语境下,传播的仪式观出现部分消解。

适用范围:

可以拓展联系到新媒体环境下传播仪式观的变化。1、脱离强烈的仪式感。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处在分离的环境中,只通过共同的平台或者某一件重大的事件描述自己的世界观,分享共同的情感,已然脱离强烈的仪式感。2、仪式的娱乐化。通过各大视频网站的弹幕,受众边观看视频边与他人及时互动,且大部分为剧情的吐槽。主观上更多的是一种游戏的心态,抛弃了原有宗教仪式中的肃穆与庄重。在涉及到论述题分析时可以作为理论支撑。

6.分答

分答是在2016年正式上线的知识付费app,是国内领先的付费语音问答平台,由「在行」团队孵化(现已改名“在行一点”)。用户在“分答”上描述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并为每个付费问题设置相应的价格,用户若是对此感兴趣,付费之后就可以向答主提问,对方须用60秒的语音来回答。问题得到回答之后, 其他人若是对这个问题感兴趣,还可以通过支付1元钱的方式偷听。

移动互联网时代,基于认知盈余,将他人无形的知识、经验与观点转化为有形的产品或服务的知识付费模式热潮涌动,分答就是其中典型代表。但随着平台大量涌入,内容泛滥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以分答为代表的知识付费模式还面临着新的挑战。

适用范围:

除名词解释外,涉及知识付费、知识传播的相关问题。需对知识付费专题进行拓展延伸!

7.洋葱新闻

洋葱新闻(onion news)是美国一家提供讽刺新闻的组织。它以报道讽刺性文章为特色,文章内容涉及国内外以及当地的消息,在它的旗下还有娱乐性的报纸和网站。运用网络传播,以新闻方式炮制的笑料。内容多纯属捏造,让人读起来觉得荒谬,过后又感到辛辣无比。也可归入“网络恶搞”类中。

“洋葱新闻”作为网络中的一种语言文化现象,颠覆了真实和虚构、边缘和中心、精英和亚文化、高雅和庸俗之间的界限。制作者和传播者通过网络来颠覆、嘲弄权威和主流文化,表达自己的话语权,达到了制作者有意、观赏者会心的效果。平民大众朴素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借此得到了伸张,使之成了一种全新的文艺批评形式。

适用范围:

适用于新闻类论述题分析举例中。可以试着延伸思考:在新媒体背景下,洋葱新闻在中国当下受欢迎的原因?洋葱新闻对传媒业的影响?洋葱新闻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等问题。

8.圆形监狱

圆形监狱(panopticon)最早由功利主义大师边沁 Jeremy Bentham 提出,意指构建一所监视者位于圆心,被监视者房间呈环形分布的监狱,借用圆的几何特征以及一些相应建筑设计实现一个监视者就可以监视所有的犯人,而犯人却无法确定他们是否受到监视的目的。而在假想中始终担心自己正在被监察——从而自我规训。

这种“全景式监狱”重点不在于监狱,而在于“因为感到被注视而带来的心理影响”。在人们持续地感觉到自己被注视的情况下,会自主监视自己去做权力(power)认可的事情。长期以来,“圆形监狱”的概念被视为一种关于极权主义的构想,但在当下的大数据时代,却已成为现实生活中隐私被全方位窥探的形象表达。

适用范围:

大数据传播时代的隐忧问题。具体延伸可见传播匠小白书专题四 大数据时代的网络隐私问题。

9.MCN

MCN(Multi-Channel Network)多频道网络,MCN 模式源于国外成熟的网红经济运作,其本质是一个多频道网络的产品形态,将 PGC(专业内容生产)内容联合起来,在资本的有力支持下,保障内容的持续输出,从而最终实现商业的稳定变现。MCN是舶来品,诞生于国外,又在中国发展壮大,衍生出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MCN机构,如今其商业形态更加多元。

MCN围绕服务的内容类型覆盖文字、图片、视频、直播等领域。而短视频发展的势头,是MCN机构快速、大量涌现的重要推动力,现在的MCN机构也有很大一部分是短视频赛道的MCN。papitube是当前具有代表性的MCN运营模式之一。淘宝「口红一哥」李佳琦的走红也是依靠淘宝系MCN“美ONE”的支持。

适用范围:

一方面,MCN在中国的发展壮大伴随着网红经济的现象,MCN会有各个职能的部门从内容创作、粉丝流量和商业变现这几个方面扶持网红。联系网红经济的知识点,可以从MCN的运作机构、运营孵化模式、商业变现等方面扩宽有关网红经济的答题角度。

目前,中国的MCN主要运作方向更多还是从视频、电商以及本身内容业态非常丰富的平台逐步向内聚焦,并呈现出包括经纪、电商、营销、运营、社群/知识付费、内容生产、IP 授权版权等7大业态。另一方面,微博、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的MCN合作计划也可作为答题论述案例。

10.数字化扭曲

英国学者伊莎贝尔·科伊-迪布里(Isabelle Coy-Dibley)将社交网络上的修图称之为“数字化扭曲”(Digitized Dysmorphia),对应心理学中的“体像扭曲”一词。体像扭曲本是一种自我判断的失常,例如厌食症的女孩在文化和心理的双重作用下依然觉得自己胖。而修图技术普及至今,我们打开摄像头就看到美化过的自己,那么社会审美对于身材和样貌的判断,便会通过前置摄像头,不断扭曲着我们对于自我的审视。

修图的技术,满足了自己对于容颜的期望,帮我们将“理想的自己”内化为理所当然。这也是“数字化扭曲”的另一个位面:我们并不是被动接受判断,而是通过不断的修饰、自我表达、自我满足,主动成为整个评判体系的一部分,成为大众文化的传播载体。

适用范围:

除名词解释外,可用在答题的论述环节。戈夫曼的戏剧理论、传媒营造的拟态环境以及技术的异化都是可以涉及相关联的。“乔碧萝”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