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天鱼雷—一款由毕业军官研究出的丧心病狂的武器
回天鱼雷—一款由毕业军官研究出的丧心病狂的武器
提起二战中的日本的自杀式武器不少人可能都会想到赫赫有名神风敢死队所驾驶的零式战机。但已经疯狂的日本人还设计了一款名为“回天”的“人操鱼雷”,就是由人来驾驶鱼雷,以提高鱼雷的命中率。这点与神风特攻队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同样是一种残酷的自杀式武器,只不过一个是“空对舰”型,一个是“舰对舰”型。
仁科关夫(左)黑木博司(右)
大家可能想不到这款自杀式武器的设计者不是那些军国狂热主义者也不是心理变态者,而是两个不想到潜艇部队服役的青年军官。这两个刚毕业的青年军官分别是黑木博司与仁科关夫。当时日本海军水面舰艇人满为患,而条件艰苦危险的潜艇部队却严重缺编。于是毫无背景的他们毕业后被分配到在偷袭珍珠港行动中被证明是“活棺材”的袖珍潜艇上(“甲标的”型)。为了逃脱去潜艇部队服役的命运,黑木博司与仁科关夫便以袖珍潜艇为模板提出既然该型袖珍潜艇的作用是突击至敌方主力舰侧近发动自杀式袭击,为何不干脆将“九三式”氧气鱼雷改为集发现、追击、命中于一体的“人工智能兵器”呢?该方案上交上级后不久,两人被调往海军鱼雷厂研发部门,参与改造九三式鱼雷。黑木博司和仁科关夫算是暂时摆脱了去潜艇部队服役的命运。经过紧张的研制和测试,1944年年中海军大臣米内光政认可“人操作鱼雷”为日本海军的制式装备。这款鱼雷被冠名为“回天”,赋予了其“逆天改命创世纪,孤身扛起这天地”的重担。我觉得这“回天”的名字也很好,毕竟当时日本已经无力回天了。
1944年9月1日,“回天”鱼雷的试验基地在山口县大津岛正式投入测试,并向全国招募志愿者。
然而,九三式鱼雷从设计之初就有巨大的安全隐患,加装人员操控舱更加剧了其不稳定性。试验工作刚开始不久,搭乘“回天一号”的黑木博司不顾众人的劝阻,强行展开海上试验。结果“回天一号”被濑户内海的波浪打翻、迅速沉底,黑木博司与驾驶员在海底坚持了10个小时之后,终因缺氧而死。年仅22岁的黑木博司死后,仁科关夫独自承受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日以继夜展开技术攻关。
“回天” 鱼雷初次试验虽然失败,却还是被日本海军当做了救命稻草。因为当时日本海军在于美国的作战中接连失败损失惨重,几乎已经丧失了对制海权的控制,只能寄希望这些自杀式武器来取得奇效,毕竟日本人骨子里就很喜欢以小博大。而且就算失败了也没什么,在那些日本高层眼中士兵的命根本不值钱。
很快回天鱼雷便迎来了第一次实战,当时日本海军方面正全力筹备围绕着菲律宾、中国台湾、琉球群岛等地展开的“捷号作战”。在将所有水面舰艇和航空兵悉数投入的情况之下,被日本海军高层寄予厚望的“回天”鱼雷也投入了战场。明知回天鱼雷存在诸多问题,日军高层还是批准了藤森康男的相关方案,并命名为“玄作战”。
1944 年 11 月 8 日,12 枚 回 天 鱼 雷 被 装 在 到 由 3艘潜艇组成的海军“菊水队”上,第一次“玄作战”正式启动。值得一提的是, 作为回天人操作鱼雷的设计者, 仁科关夫也以“志愿者”的身份加入了这一批的回天鱼雷驾驶员,也不知道仁科关夫是不是自愿的。
结果,“玄作战” 以损失 1 艘潜艇、9 枚回天鱼雷的代价,仅取得了击沉美国海军一艘油轮的战绩。虽然战果并不突出但对于屡战屡败的日本海军而言,不失为一针强心剂。毕竟这次只是一个油轮那下次万一是艘航母呢?于是日本海军高层更加丧心病狂的开始研发制造“回天”鱼雷。
说起来也讽刺,当初黑木博司和仁科关夫是为了逃离袖珍潜艇这个“活棺材”的,结果都死在了一个更小的棺材里。而且日本海军高层为突显玄作战的悲壮,也为了鼓励(忽悠)更多的日本青年参加“回天”鱼雷部队,日本海军将唯一击沉的战绩,算在了此战丧生的设计者仁科关夫的头上,并编造出仁科关夫抱着好友黑木博司的骨灰冲向敌舰的悲壮事迹。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回天”鱼雷虽然残忍却威力十足。据美太平洋海军舰队统计,在停战前的3个月里,日本“回天”鱼雷共击沉美军运输船只15艘(多为万吨级巨轮)、巡洋舰2艘、驱逐舰5艘、水上飞机母舰1艘、不明舰种6艘,合计共29艘。一时间,“回天”鱼雷令美国海军官兵谈“雷”色变。以至于在二战结束后不久,美国海军第95机动队司令J·奥尔登多少将曾意味深长地说:“如果战争继续下去,‘回天’鱼雷将是对美舰的最大威胁……”
所幸在二战的最后阶段,日本海军动用“回天”鱼雷的战例很有限。究其原因,是因为日本海军正囤积大量的“回天”鱼雷准备用于“本土决战”。
不过日本人显然是没有机会了,美国实在是不想再跟日本这群疯子继续打下去了,直接在广岛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日本立马宣布投降成功达成“招核”成就。
类似于“回天”鱼雷、“樱花”特攻机这种自杀性武器之所以会被日军大规模应用主要的原因就是日本当时已穷途末路,只是想在覆灭前最后一搏,于是日本高层将一批又一批的日本青年威逼、诱骗到战场上去送死。这种以生命作武器的残忍作法,必将受到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唾弃。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