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义军:大唐帝国的余光返照
归义军:大唐帝国的余光返照
归义军的故事,发生在敦煌。
安史之乱,
让大唐帝国最最精锐的军事力量,东北边军和西北边军在“左右互搏”中消耗殆尽。
从此国力走向衰落。
内有宦官专权,外有军阀割据,皇权逐渐势微。
而大唐的劲敌,吐蕃,也趁机蚕食西域以及河西走廊大片广袤土地。
在公元790年左右,包括敦煌在内的大唐国土,全部落入吐蕃之手。
吐蕃这个民族政权,其统治之野蛮程度,类比一下解放前的西藏就能管窥一二。
此时的吐蕃还停留在奴隶制时代,
在河西地区不停抢掠老百姓的粮食,甚至公然掳掠人口变卖为奴,与此同时严禁当地汉人着唐装、说汉语。
当地的汉人从此过上了如同牛马,啊不是,是牛马不如的生活。
中晚唐时期曾经有唐朝使者借道河西走廊出访西域,
此时距离河西走廊沦陷已经四十多年。
但当地汉人见到故国的使者依然难掩内心的激动,纷纷上前用中土汉语询问,王师何时前来收复故土。
搞得唐朝使者也忍不住涕泪连连。
他们根本没想到,陷落这么多年后,这里的汉人依然对唐皇朝抱着拳拳期待。
更为这些身着胡服、蓬头垢面的汉人之悲惨境遇深感痛心。
但是此刻的唐王朝,根本没有能力收复失地。
要摆脱暗无天日的苦难,还得靠当地人自己。
幸而,上天送给了河西汉人一个天降猛男,张议潮!
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张议潮出生在敦煌降。
他的偶像是盛唐名将封常清,自幼苦练武艺,学习兵法韬略。
出身地方豪门的他,也有一定的家底。
这些都是其得以成功起兵的基础。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之人,九世纪中叶,吐蕃发生内乱。
张议潮乘机起兵!
公元848年,大唐王朝的象征,日月星三辰旗,终于再次出现在了河西走廊这片久违的故土。
张议潮给自己的起义军,起名为归义军!
以示东归大唐之意。
一路上,归义军势如破竹,所到之处均得到当地汉民的热烈拥护。
而此时的吐蕃军事贵族十分腐朽,没有了七八十年前的那种剽悍的战斗力。
根本不是归义军的对手,全都是一触即溃。
只是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归义军便先后收复了沙州(敦煌)、瓜州(安西)、伊州(哈密)、西州(吐鲁番)、河州(临夏)、甘州(张掖)、肃州(酒泉)、兰州、鄯州(青海乐都)、廓州(青海化隆)、岷州(甘肃岷县)等十一州。
河西走廊大部分地区,以及西域的部分地区,都并入归义军囊中。
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张议潮派遣其兄长张议潭携版图户籍到访长安,唐宣宗遂赐诏任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
至此“归义军”的名号得到了皇权背书。
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张议潮收复凉州。
与唐王朝的通路终于完全打通。
“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旧”!
功德圆满的张议潮在六十九岁那年来到长安就任左神武统军,他七十四岁病故时大唐举国悲痛,河西百姓家家嚎哭!
不得不说,归义军是大唐中晚期,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出现的一抹落日余晖、回光返照。
唐王朝没有废一兵一卒,便收复了河西走廊和西域的大片土地。
而且还获得了一支挚诚无比的铁血精锐。
可惜,河西汉民的奋然振臂,并没有唤醒唐王朝的腐朽统治阶层。
他们依然在莺歌燕舞的奢靡中迷失自我、逐渐腐烂。
并最终失去了天下。
而这支河西归义军的命运,也在唐王朝灭亡后,走向了终结。
没有了中原王朝的支持,其始终是无根浮萍。
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西夏李元昊灭亡归义军政权。
从此敦煌再次成为了番邦城池。
其回归汉人政权,还要等到数百年后大明王朝的建立。
虽然最终还是走向灭亡,但归义军的面对民族压迫,毅然奋起反抗、收复故土,并在游牧民族强敌环伺的境况下,
坚持斗争了二百余年。
这样的精神依然值得后人铭记、感怀!
无论是什么年代、什么背景的英雄,只要能维护华夏的领土和尊严,保护华夏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就都是我们永垂不朽的先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