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海绿林人物之汲金纯
辽海绿林人物之汲金纯
汲金纯
汲金纯,字海峰。祖籍山东昌邑县汲家洼子。迁辽宁后落户今台安县韭菜台乡杨塘村汲家台屯,汲家台即由此得名。汲家台始迁祖是汲家老哥俩,一个叫汲福一个叫汲柱,四世祖汲成元是汲金纯祖父,由汲家台又迁至浑河东喇叭口子,也就是现在的海城市温乡镇杨家村的金家湾子屯。汲魁是五世,娶盘山县五台子李氏为妻,生汲宝纯,汲金纯兄弟两人,街坊四邻称乎他们为大老汲,二老汲。
喇叭口子,形似喇叭,是浑河太子河汇聚之地。过去老人编歇后语叫“喇叭口子,茅屎栏子~没档”。意思就是这地方处在风口,非常荒凉。开始喇叭口子这地方只有三户人家。另外二户,一户姓温,一户姓吴。汲金纯发迹以后认为喇叭口子名称不雅,就改成了今天的金家湾子,一说是金字表示富贵,第二种说法是因为他名字里有个金字,究竟为啥改叫金家湾子已不可考。
汲金纯幼年,家境贫寒,父亲汲魁早逝,死时不到三十岁,她母亲领着他哥俩,还有一个妹妹,胸前一筐菜,背后一背柴,苦撑着这个家,历尽万苦千辛,把他们拉扯成人。哥哥汲宝纯十七八岁上就出去了,给杨家屯老周家当长工,抗大活。年轻时的汲宝纯比较勤奋,是侍弄庄稼的一把好手。汲金纯则不同,从小游手好闲,横草不拿,竖草不拈。家里什么活都指着他哥干,有时汲宝纯一个人干不过来,就喊他二弟,你是咱家大爷,过来搭把手行吗?每当这个时候,汲金纯都是很不情愿的动一动。家里穷的揭不开锅,他又吃不得苦不愿意干活,就开始动歪脑筋,17岁那年,与村子里一个叫吴永春,一个叫韩珠子的合伙,打劫浑河里过往船只。汲金纯从小在浑河边上长大,水性好,犹如水浒传中的浪里白条,一会儿船上站,一会儿水下钻,船老大们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那时绿林道上管他们这行,叫做“西水线买卖”。汲金纯在做西水线买卖时曾拉一个人入伙,这人就是张海鹏。他们干的时间久了,船家也不堪其扰,把他们告到了海城县衙,官兵即刻来抓。他们几个人开始跑路,去彰武投奔冯德麟。那时候的冯德麟正在彰武那边行抢。海城官兵拿不到人,就把汲金纯母亲抓住投入大牢,天寒地冻,李氏在牢里中风瘫痪,官府无奈把她放回家。
汲金纯在彰武投奔冯德麟后,冯德麟很欣赏他,让他统领一小股人马。他们返回三岔河,去田庄台附近的八棵树屯打“响窑”(有枪有炮台富户),打了三天三宿没打进去,冯德麟没耐性先撤了,汲金纯正打在兴头上没撤,冯德麟走了一段路见汲金纯没跟上来就又返回去。八棵树人本来就勉强支撑,以为又来一伙增援的,顿时乱了阵角,冯汲二人顺势猛攻,大门打开,八棵树响窑被土匪洗劫一空。汲金纯手下有个胖子叫刘四海,个子高,食量大,可能是饿急眼了,人家抢金银,他忙着找吃的,据说当时厨房锅里正蒸着一锅馒头,他掀开锅全给吃了。后来民间有儿歌传唱,“大肚子蝈蝈刘四海,白面馒头吃二百"。说的就是他。八棵树一战,汲金纯声名大振。
汲金纯个子高,身材不错,黄白镜子,浓眉大眼,人长得好,又机灵,一眨眼一个道儿,很受冯德麟赏识。冯德麟受清廷招抚,汲金纯也跟着沾了光,成了清军小头目。在绿林道上抢来的钱也都洗白了。汲宝纯在家利用兄弟的钱置下大片土地,在海城,台安,黑山设了不少窝棚。民国年间汲金存步步高升当了将军,给他母亲李氏立了个贞节牌坊,立牌坊时,老太太座在轿子里,外罩黄罗伞,又摆上半堂执事,数百骑兵护送,四班鼓乐,吹吹打打,从海城经牛庄至金家湾子,一路上好不风光。随着弟弟汲金纯步步高升,汲家势力也越来越大,汲宝纯在牛庄又盖了半条街的门市房,他本人也在牛庄住。弟弟得势发了财,哥哥再也不是先前那个穷酸样了。晚年的汲宝纯吃的肥肥胖胖,大腹便便,娶了五房妻妾。其中最小的五姨太是台安县黄沙坨镇侯家村人,两个人相差有四十多岁。据说提媒的人原本是介绍给他儿子的,他骑马去相看时,见人家姑娘长的漂亮就占为己有。因有父占子妻之嫌,加之平时满嘴脏话,名声不好,所以人们当面叫他汲大老爷,背地里叫他汲大虎,汲大驴。土改的时候他家土地被没收,浮财被分光,妻妾星散。但他家究竟还藏有多少钱,没人能说清楚,1958年他家管事的供出,院角埋有一个铁柜子,结果起出来一万多块大洋,全部上缴国库。
民国成立后,冯德麟部编为28师,汲金纯任该师56旅旅长,冯德麟参与张勋复辟被北京扣押,汲金纯继任28师师长,拥戴张作霖。以后仕途顺风顺水,一路升迁。九一八事变后,汲金纯辞去官职,在天津租界闲居。拒绝日本人邀请受任伪官,有一定的民族气节。1948年汲金纯病逝于北京,终年七十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