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大火始末:新工人搞出大灾难,数万解放军挖出隔离带
大兴安岭大火始末:新工人搞出大灾难,数万解放军挖出隔离带
1987年春季,因气候变化,整个大兴安岭都处于十分干旱的情况。对此当地林业局与地方政府,多次下发通知,要求居民注意用火安全。
但是5月6日,所有人都惊恐地发现,大兴安岭林区内,不知为何同时出现了多个着火点。
更糟的是隔天凌晨还刮起了大风,山火开始迅速向居民区蔓延。5月8日,为阻止大火,数万解放军士兵到达现场,在12名将军指挥下,挖出了延绵数百公里的隔离带。
经过20多天的奋战,大兴安岭林区内的火势才被扑灭。这场大火给当地造成了数亿元的经济损失,两百多人死于大火。这场大火究竟因何而起?又为何能够制造如此严重的损失?
一、 新工人搞出大灾难
1987年4月下旬,因为气候干旱,大兴安岭内出现了大面积的枯木。为了解决这一情况,周边林业局多雇佣了一些工人,准备在夏天来临之前,上山清理枯木。
有些新工人此前并没有林区工作的经验,他们本应该接受严格的防火培训。但是时间紧、任务重,山上的枯木每天都在增加。当地林业局也只能硬着头皮,让这些新工人在熟练工地关注下边做边学。
时间来到5月6日,这一天护林队照常上山清理枯木时,一个小概率事件发生了。上山的护林队散开后,竟然同时制造出了3个着火点!
当时,护林队员王保敬和傅邦兰和部队分散开后,他们二人趁着工作间隙,违反规定开始吸烟。
两人吸完烟并没有踩灭烟头而是随手丢弃,以至于烟头很快点燃了周边的枯草,制造出了第一个着火点。
这是当天第一个起火点,这个起火点很快便被护林队给扑灭了。
由于第一个起火点吸引了其他护林队的注意,这让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变得难以挽回。
第二个着火点,是由新工人汪玉峰造成的。因其年轻力壮,携带汽油和割草机的工作便交给了他。同行的老工人还教育他说,给机器加汽油前,一定要把周围的枯枝落叶都清理干净。
但是到达清除地点后,汪玉峰却直接开始往割草机中灌注汽油。不但没有清理周边的易燃物,在灌油的过程中,还将一些汽油给洒在了割草机外壳和地上。
当汪玉峰启动割草机时,活塞飞溅出来的火花点燃了外壳上的汽油。被吓到的汪玉峰将割草机扔到了地上,又点燃了周围的枯枝。惊慌失措的他,开始尝试用各种方法扑灭火焰。
见到火焰越来越大,被吓坏了的汪玉峰拖着割草机往其他地方跑,这个错误的举动制造出了第三个起火点。
而在事情发生时,大多数护林员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第一个起火点上,于是错过了最佳的灭火时机。
当其他队员注意到火势的时候,火势已经从容易扑灭的地面火,变成了最麻烦的树冠火。幸运的是,当地人对山火有充足的应对经验。
注意到山上冒出的滚滚浓烟后,山脚下的居民自发组织起来,前去参与救火。在护林队、消防员与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山火被迅速控制住了。
但不知道是因为疲劳还是天色已晚,参与灭火的人忽略了一些仍处于阴燃状态的火堆。
就在所有人都认为山火被彻底扑灭时,大兴安岭突然刮起了强风。在风力的推动下,原本被扑灭的明火立刻重新燃起。同时风吹起了燃烧的枯叶飞向其他地区,造成了另外两处起火点。
火势就是命令,已经疲惫不堪的居民和消防队再次冲进林区与大火搏斗。但是在强风的助力下,山火扩张的速度极快,到当天夜间的时候,救火队已经被烈火逼下了山。
更糟的是,由于风力不断增强,一些被点燃的布料与枯枝被吹进了当地储存木材的仓库中,大火开始在县城内蔓延。此时几千人的灭火队已经完全无法阻拦火势推进了。
幸存者在后来接受采访时,向记者描述了山火扩散时的情景:
“那个火头就跟从天上飞下来一样,我们在地上拼命地扑打火头,但是只要一阵风吹过,火苗子就会‘噌’一下子蹿高,点燃边上的树木。”
“然后风再一吹,火头就往别的地方飞了。我们灭火的时候,人前面的火灭了,身后的林子着起来了。我们只能往山下跑,希望能赶在火烧到山脚时,在山下挖个隔离带,但火已经跟着风烧进县城了。”
二、大火之下的勇气
5月7日晚,大火已经在漠河县城内蔓延开来,所有居民都在撤离的时候,有三批人选择冲入火海之中。
第一批是漠河县油库的员工,他们在那一晚的选择,让很多人得以逃离火海。
漠河县油库位于桥北社区,非常靠近居民密集区,是当地主要的能源供应点。在当天晚上,这里的员工都已经下班回家了,在得知大火袭来的消息后,油库的13名员工第一时间赶到油库。
他们拒绝与其他居民一同撤离,而是开始清理油库周边的易燃易爆物品,准备与油库共存亡。在后来的采访中,13人中的一员,雷海涛表示:
“我当时上班的地方,是物资能源公司,我主要负责各种物资的调配。物资什么的无所谓,烧了就烧了。但是油库不能烧啊,那里面有上千吨的油料,一旦被大火引爆,那整个县城都会被炸掉的。”
为保护油库,也为了保护整个漠河县城,油库的13名员工组织起来开始对抗大火。当他们完成周边的清理工作时,大火距离油库只有三百米远了。
13人在经理张志奎的带领下,分为三部分,分别负责不同的区域。副经理张庆田带4个人负责外围,扑灭那些被风吹进来的火焰与燃烧物。
经理张志奎则带人用湿棉被盖住油罐,防止油罐因高温爆炸。雷海涛需要推着大型灭火器扑灭那些从门口等地方烧进来的火焰,13人靠着勇气与毅力,和大火搏斗了7个小时。
灭火器的干粉喷完了就用衣服,衣服被烧了就用防尘布,都被烧完了就用脚踩……直到大火将油库周围的一切都烧干净,自行熄灭后,保护油库的13个人才瘫软下来,无法起身。
雷海涛讲述这段经历时,记者询问他为何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做这件事时。雷海涛的态度依然坚决,表示如果他们不去的话,那么漠河县的老人孩子要怎么办?
第二批选择留在漠河县的,是当地驻扎的解放军。5月7日中午时分,漠河县的解放军已经出动参加灭火,在意识到光靠自己无法阻挡火灾后,便将转移目标去疏散群众以及保护重要建筑。
解放军战士最关注的是西山的炸药库,以及中心加油站两个地点。这两个地方如果被大火波及,不但会进一步助长火势,还会阻碍后续救灾行动。
尤其是西山炸药库,那里存放着为开矿准备的炸药。要是爆炸的话,势必会将大量的炸药抛向四方,形成危险的未爆弹。出现这种情况的话,就算把火扑灭了,周边地区也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清理才行。
于是解放军战士冲入县城中,一边疏散群众救助伤员,一边进入到炸药库与加油站周边,建立隔离带。
前去保卫关键建筑的战士,先是靠人力在火场中强行挖出一条隔离带,确保大火不会直接烧进加油站与炸药库中,然后时刻警惕被风吹进来的燃烧物。
解放军战士保卫加油站和炸药库的行动,还给被困在县城中的居民,打开了一条安全的通道,一部分驾车出逃的居民得以前往不远处的驻军大院躲避烈火。
另一边,进入县城的解放军战士,首先进入到漠河县火车站中,扫除周边的杂草与易燃物。然后就前往火场中搜索,只要见到人,能自己走的就指引着往火车站走,走不了的解放军战士就扛起来往回跑。
但有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解放军战士的面前,火车站缺少医疗设备。很多群众都在大火中受了伤,轻伤还能忍一忍,但是重伤员就需要及时治疗,不然很快就会死亡。
驻军大院虽然有医生也有药品,但面对上千名受灾群众,实在是力不从心。就在所有人都在发愁的时候,一声高昂的汽笛声,为灾区人民带来了希望。
原来在5月7日夜间,哈尔滨铁路局就收到了火灾信息与救灾命令。专门组织人员前往塔河县火车站,将所有能用的车厢都集中起来,迎着大火冲进了正熊熊燃烧的漠河县。
这列特别的列车,为灾区带来了足够的粮食与药品,随车而来的还有解放军医院组织的医疗队。经过数次往返,这辆列车将三千名灾民,送往塔河县与加格达奇接受救助。
三、解放军来了
5月8日晚上,沈阳军区某师师长吴长富接到中央命令,前往漠河县支援救灾。当天夜里一万多名解放军战士就登车出发,经过7个小时的长途火车后到达塔河县。
按照吴长富师长的回忆,当部队到达塔河县时,中央的命令也一并到了。中央授命他为东线灭火总指挥,要求他不惜一切代价保住塔河县,绝对不能让大火继续向南蔓延。
在询问当地百姓以及勘察地形后,吴长富师长决定在塔河县以北的绣峰地区阻击山火。绣峰地界上有很大一片原始森林,距离塔河县很近,如果绣峰被烧,那塔河县几乎没有幸存的可能。
因此在战前会议上,吴长富师长提议,沿着绣峰以北的公路,用火烧出一条隔离带来,可想而知这个提议遭到了众多参会者的反对。很多人认为在强风下主动放火,有可能会造成人员伤亡。
但吴长富师长坚持这个想法,他认为现在的火势靠人力是没办法扑灭的。只有提前做出一条足够大的隔离带,才能确保山火不会烧到绣峰。
吴长富师长在讲述这段经历时,显得很激动:
“我们下定决心后,就立刻开始行动。战士们互相间隔三米开始放火,火头一起来那个烟熏得人睁不开眼睛。很多战士的毛发都被烧掉了,手上脸上全是烧出来的泡。”
“塔河县县长荆家良命令战士们撤下来,但大家都不愿意。急得他朝天打了三枪,下死命令要求撤退,战士们依然拒绝。经过4天的努力,隔离带终于弄好了,大火被堵在了绣峰以北。”
而当时的记录更加激动人心,为了给制造隔离带的战友争取时间。一个团的战士越过公路,迎头冲向大火,用一切工具尽可能地拖延大火前进的脚步。
隔离带建成后,战士们还要时刻巡视,防止任何意外事件发生。在整场塔河保卫战中,战士们经常强行军几十公里,不断扑灭被风吹过隔离带的燃烧物。因为过度疲劳,经常有战士走着走着就睡着了。
就在吴长富师长带队阻击大火时,在他们的身后,中央集结了包括消防队、解放军和当地林业局员工在内的4万人,前往火线参与灭火工作。
到这时候,前线已经聚集了解放军5个师,共5.8万人,在12个将军的指挥下,投入到了扑灭山火的任务当中。但是庞大的参战人数,也给前线部队带来了新的问题。
那就是当地的铁路、公路运输力量不足。没办法同时兼顾补给、支援部队和灾民的运输工作。
由于漠河地区只有一条铁路线和一条公路,所以战士们主动请愿,希望火车可以优先运输人员和受灾群众,补给可以往后推迟一些。战士们表示,出发前已经携带了足够的补给,车辆应该让给更需要的人。
在战士们的要求下,运输部门开始集中力量向安全地区转移灾民,直到大火被扑灭时,接近四万灾民被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接受救治。
实际上,大部分参与前线灭火工作的战士们,都只带了三天的口粮。在灭火的后两个周,很多战士都是靠吃野果、饼干坚持下来的。吴长富师长在回忆当时的情况时说道:
“我们刚上山时,以为干几天就能把山火灭掉,每个人都只带了3天的干粮,连背包都没带。可没想到三天时间就够建个隔离带,还得在干25天才能把火全都灭掉。”
塔河县城保住了,接下来要对付的就是西线快速蔓延的山火,西线灭火队有3万人,他们的任务是从多个方向围堵山火。和东线相比,西线的火情要更加复杂,西线没有居民区存在,但是原始森林密布。
面对复杂火情,部队多管齐下,动用包括大炮、飞机在内的多种手段来控制火情。首先是靠人力在森林与山区中挖出来一条891公里长的隔离带。
然后是根据天气情况,出动飞机进行空中降雨,用高射炮打降雨弹,增大森林湿度或是压制火势,为前线人员扑灭火焰创造机会。
经过一段时间后,部队还总结出了一些灭火经验,并整理成册发放给前线部队指挥员,比如:
“遭遇风势正强且人员位于火线正前方,大火往山上烧,树冠着火这三种情况时,灭火人员不宜上前灭火。可先挖掘多条隔离带,将火线分隔开,再进行灭火工作。”
在现场指挥员的灵活地指挥下,整场大兴安岭特大火灾中,参与灭火的部队没有出现任何牺牲。这可以说是整场灾难中,唯一值得庆贺的一点。
5月28日,这场持续了22天的大火最终被扑灭。这场山火带来的损失是极其惨重的:193人死于大火,同样数量的人因烧伤而残疾。数万人在接下来的几年内无家可归,数万平方公里的森林被烧毁。
而这一切,都只是因为几个人的粗心大意引起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