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记叙网 > 杂谈 > >正文

​胜利路、长江路…你还记得它们以前的样子吗?

摘要胜利路、长江路…你还记得它们以前的样子吗? 对于合肥人来说 胜利路与长江路意义非凡 很多人来到合肥 第一站就是合肥火车站 从火车站广场出来,往南望去 胜利路上车辆川流不息...

胜利路、长江路…你还记得它们以前的样子吗?

对于合肥人来说

胜利路与长江路意义非凡

很多人来到合肥

第一站就是合肥火车站

从火车站广场出来,往南望去

胜利路上车辆川流不息

伴随着一路的五星红旗

延伸到大东门附近

与长江路相交

一栋栋承载合肥城市记忆的历史建筑

尽显岁月的轮廓

一栋栋高层商业、商务楼宇

亮出了合肥最繁华的都市天际线

可以说

胜利路是合肥和平解放、

人民团结一心的象征

而长江路见证了

一步一步建设繁荣昌盛新合肥的历史

是人民生活祥和美满的见证

胜利路

胜利路见证合肥“解放时刻”

胜利路,承载了合肥这座城市对于胜利的记忆和渴望。

傍晚的胜利广场,是李继业和其他老朋友的“聚集地”,在党56年的他退休后出门溜达还是习惯将党徽别在胸前。“我们老一辈都知道,胜利路最开始叫军事路,是抗日战争期间,出于军事的考虑,日军在合肥老火车站与威武门之间修建了一条军用道路,方便军事物资顺利进出庐州古城。”

《合肥市城市建设志》中记录了胜利路改造历史。当时总长997米的胜利路,起于合肥火车站,与明光路“丁”字形相交,至于长江路桥,是火车站通往市区的要道。

经过多年的修修补补,到了1945年,这条路宽度达到了6米左右,晴天可以通汽车,这在当时合肥所有的道路中算是宽的。只不过仍然是土质路面,雨雪天泥泞湿滑,晴天又尘土飞扬,来往行人苦不堪言。到1948年底,合肥城内满目疮痍,曾经的军事道路年久失修,路基上长满了野草,逐渐荒废。

“那时候虽然小,但还有点印象,合肥市民夹道欢迎解放军进城,我们小孩子一边跑一边喊着‘合肥解放了’。这一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三,也是合肥人传统上过小年‘送灶日’。”这个日期深刻在李继业心中,也刻在了胜利广场“红立方”上:1949.1.21。

1949年1月21日,正是合肥解放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从胜利路进城和平解放了合肥。

时间回到那个烈火纷飞的年代。

1949年l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沿平汉、津浦铁路大举南下,华东野战军先遣纵队奉命乘胜追击国民党第八兵团司令官刘汝明残部,并担负起解放合肥的任务。

1月20日,华东野战军先遣纵队政委谭启龙率领第四支队进驻合肥梁园镇。当晚,先遣纵队与已经弃暗投明的国民党合肥县长龚兆庆通了电话,了解合肥城内敌情,下达保障城市民众生命财产、维护社会秩序,做好迎接解放军进城准备工作的命令。

21日晨,第四支队第一大队队长李锡峰和政委齐平率两个中队向合肥城进发,侦察敌情。

这里不得不提到1934年始建的三里街机场,和胜利广场仅一公里之隔,这个机场建成以后,一直作军事用途。日军侵犯合肥期间,曾扩建机场,供轰炸机起降。

三里街机场

21日7时许,在三里街飞机场附近,与南撤的刘汝明残余小股部队发生交火,士气低落的国民党军队已无心恋战,看到解放军兵临城下,便快速向巢县方向逃窜。

1949年1月21日下午3时许,华东野战军先遣纵队第四支队一大队官兵排着整齐的队伍从威武门(今大东门)进入合肥城解放了合肥。

合肥和平解放,揭开了合肥历史发展新篇章,也给合肥人民带来了新的生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多年艰苦奋斗,合肥不断地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成为全省政治、经济、科教、文化、交通中心。

多次改造

成为合肥首条迎宾大道

胜利路的一头合肥火车站承载了多少人的人生记忆,也承载了合肥的荣耀历史。

如今的合肥火车站坐落在胜利路尽头

合肥火车站的陈列室里,保存着这样一个纪录片,里面珍藏着1958年9月19日15时前后,毛泽东从胜利路的合肥老火车站出发,前往芜湖,合肥人民夹道欢送的场景。

《合肥市城市建设志》中记录,1949年4-5月,合肥解放后不久,市人民政府建设科对战火中荒废的道路组织施工。也就是在这一年,这条路为纪念合肥解放而被定名为胜利路,路基宽6米左右,路面宽3.6米,修筑工程共支付大米10380斤。

1951年,胜利路路基拓宽至25米;1953年,胜利路翻修,工程沿原路面中心辅筑宽9米的快车道;1956年,胜利路扩建为合肥市第一条三块板路型,路基拓宽为39米,机动车道宽14米,两边非机动车道宽各5米。

当年,板桥河流经胜利路,在今天胜利路与滁州路交口的地方有座胜利路桥。1961年的时候,板桥河改道,还没到胜利路就直接流入南淝河,胜利路又填河修路。到了1985年,胜利路总长已经达到997米,宽28—39米,全部为沥青路面。

“我参与了多次胜利路的拓宽改造,路越修越宽,改造后的合肥站也越来越漂亮。可以说合肥的一切都是从这里开始的。”李继业感慨道。

1994年6月,合肥开始建设新火车站,1995年底建成竣工,1997年4月1日,合肥新火车站通车运营,胜利路也自然延伸至新火车站。

2017年,胜利路景观亮化工程作为全市首批城市立面夜景亮化工程精心打造,瑶海区以“胜利之路、迎宾之花”为理念,进行了胜利路景观亮化工程。改造后的胜利路成为合肥首条迎宾大道。

胜利广场

见证了合肥的交通发展

母亲曾在铁路系统工作,车站的场景、火车的轰鸣成为“铁路迷”王悦儿时最深的记忆。为了复刻这段记忆,远在加拿大的他花了近2年的时间,在家里制作出了合肥新火车站1997年落成时的模型,整个模型还可以实现列车运行穿梭。“那时候的胜利路不堵车,公交车可以直达火车站。”

合肥站原客运主任胡朝新在铁路岗位工作了近40年,从明光路老火车站到合肥火车站,胜利路他也走了将近40年。

胡朝新至今还记得1997年4月1日那天,他在合肥明光路老火车站发送完最后一趟慢车后,凌晨坐大客车从胜利路赶到新火车站接了第一班火车。往后20多年,在这位老铁路人心中,是合肥铁路实现惊人发展的20多年。

可以说,无论是铁路、公路还是航空、水运、公交,合肥这些交通的发展,都离不开胜利路。

铁路,从胜利路老火车站开始;公路,从明光路汽车站开始;航空,从三里街机场起飞;水运,从胜利路街道的凤凰桥码头起航;公交,从胜利路与明光路交口的铁路俱乐部1路车起步(1956年)。

这些合肥人熟稔的地名和合肥交通历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个相连,犹如城市文化历史中的颗颗珍珠,串起来便是一部气韵生动、回味绵长的合肥近现代史。

胜利路,是合肥交通的发源地。

自1956年2月1日首次开通,合肥1路公交车已经驶过了65年的岁月。

1路公交车的运营结束了合肥市区无公交车的历史

作为合肥市的第一条公交线路,首末站从最初的老火车站至农学院,到后来改到南七,到现在从合肥火车站到南门换乘中心,无论终到哪里,1路公交车都会从胜利路经过,不仅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合肥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巨变,更是合肥人心中挥之不去的青春记忆。

合肥公交集团第五巴士公司1路公交车驾驶员聂一平算是第二代1路公交人,从1986年进入公交行当售票,到1992年开始驾驶1路公交车,T001编号的1路车始终在路上。

从解放牌到新式解放牌,再到东风牌和小公共汽车,从汽油车到柴油车再到LNG车,从有人售票到无人售票,从非空调车到空调车,35年里,聂一平驾驶的公交越来越先进,胜利路也越来越宽,从最开始只有1路、10路和11路三条公交到现在几十条公交线路经过,1号线和3号线地铁也相交于此。

如今的胜利路,每到霓虹灯亮起,宽阔的马路边一片灯火辉煌,美不胜收。

亮化后的胜利路夜景。

长江路

“安徽第一路”的荣与光

北京王府井中外驰名,上海南京路繁华异常,合肥也有一条让人满怀骄傲、流连忘返的道路——长江路。这条贯穿合肥东西、串联新老城区的美丽大道总长2990.3米,不仅是合肥市的主干道,也是东达南京、上海,西抵六安、河南、湖北等地的重要通道,有着“安徽第一路”的美誉。

长江路贯穿合肥东西

长江路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最初只有今天的长江中路那一段,东起今天的宿州路西抵三孝口,取名为“前大街”。

《合肥市志》记载:清嘉庆年间,时雍门(今小东门)内有小东门大街,向西依次有奎星楼、范巷口、前大街(即西门大街)。上世纪40年代,自小东门街至西平门(今大西门)内有小东门街(今小东门至九狮桥街)、前大街(今宿州路至金寨路)、西门大街(今金寨路至环城西路)。

可见,那会儿的长江路虽然远没有今天长,但已经是连接小城东西的一条要道了。

一直住在大西门一带的八旬老人吴招娣,至今还能记得前大街曾经的模样:“土石路铺成的,坑坑洼洼的,一下雨到处都是水坑,孩子们倒是开心得踩水玩,大人们可就不高兴了,一边吆喝着不让我们捣乱,一边捡些石块填进去,不然没办法走路啊。”

在她的印象中,那会儿的前大街又弯又窄,“也就是五六米宽吧,最多不会超过七米。我和玩伴们躺在地上接龙,一个接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也就躺了四个人。后来有人在路边盖房子,变得更窄了,撑根竹竿子都能打到对面的房子。”

新中国成立之后,前大街迎来了多次改造。

据《合肥市志》记载,1950~1954年,合肥先后对前大街进行改扩建,特别是1954年间的扩建堪称是“脱胎换骨”:原先5米的拓至25米,其中,车行道宽度15米,两旁的人行道宽度各5米,成为合肥市第一条横贯老城区的主干道,也是合肥第一条沥青路。

25米,和今天的路宽相比毫无“竞争力”,即便是和它原先50米的规划相比,也显得略微有些逊色。不过,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25米已然透露出合肥市谋求迅猛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不一样的新合肥将从这里腾飞。

昔日的长江路

“太漂亮了,宽阔整洁的马路,就像画报上似的。从外地回来的人都说,重修后的前大街就像是大城市的路,合肥不再是小县城了。”吴招娣回忆,也正是伴随着这一次改建,前大街正式更名为“长江路”。从此,这条路、这个路名真正“走”进了合肥人心中,典藏着合肥人铭记于心的沉浮岁月。

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合肥城市经济不断发展,人口增长、车辆增多,长江路主干道地位日渐凸显。1983年从四川迁来合肥的刘建荣一家还记得,当时,长江中路的交通压力很大,以至于公交车进站停车就将路堵了大半。拓宽迫在眉睫。

1984年初,合肥完成了长江路西段的沿街房屋改造;1985年,将长江路加铺了9米宽、5厘米厚的黑色碎石,使其总长达到2990米;1992年,经过140个昼夜的封闭施工,长江路拓宽为33米,有了宽约4米的慢车道,分隔带宽各1.5米,人行道各宽5米。

2008年,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合肥市的高速发展,长江路在时隔十余年之后,又一次迎来了大改造:全程西起五里墩立交桥,东至老省委大门东100米下穿立交起点处,道路全长4.38公里,路幅宽46米,双向8车道,勾勒起一条崭新宽敞的沥青路面。

2017年11月,长江中路(马鞍山路-环城西路)和长江西路(环城西路-五里墩立交)陆续启动全面改造。这是长江路史上最大规模的“变脸”,从道路、绿化、立面再到夜景亮化,这次改造处处体现着城市精修的概念。

就像合肥城的变迁一样,镌刻城市发展轨迹、记载城市奋进历史的长江路,昂首阔步迈进了“精品时代”。

紧跟城市发展的跃动“脉搏”

长江饭店、华侨饭店、三八布店、解放电影院……对于大多数的合肥人来说,长江路不仅仅是城市的荣光和骄傲,更承载着的一代又一代合肥人的岁月记忆。

先来说说长江路上的桥。

三孝口天桥、范巷口天桥、飞凤街天桥、宿州路人行天桥、六安路天桥、三孝口天桥等,这些合肥人感情深厚、外地人印象深刻的桥,都与长江路有关。有网友曾评价这些天桥,“平日,交通拥堵,是行人方便的通道;节日,五彩缤纷,是欣赏繁华的去处;夏天,凉风习习,是乘凉的好地方;入夜,居高临下,是情侣的散步区。”

曾经的三孝口天桥

于合肥而言,贯穿老城区的长江路,不仅承担着城市主干道的交通功能,更兼备商业、生活、行政办公、文教等重要功能。

上世纪90年代,合肥的商业发展蹒跚起步,除了已成地标的合肥百货大楼,长江路沿线迅速聚集了一大批商业中心,如鼓楼商厦、商之都、乐普生等,其商业地位不仅在安徽省首屈一指,在全国也是叫得响的。进入新世纪,百盛、银泰等高档商业综合体,也相继“落户”长江路沿线,又不知带给多少合肥人惊喜和激动。

“长江路有着我最留念的记忆,小时跟着爸爸妈妈去长江路‘打年货’,到三八布店买布做新衣,成年后和同学、朋友、恋人的快乐时光都发生在长江路。”提起长江路,80后赵佳滔滔不绝,对于当年的盛况记忆犹新,“无论是买糕点还是买布都要排队,就连看电影买票也要排很长的队,解放影院的队伍常常甩到了长江路。那时的合肥,购物一定要在长江路。”

合肥人对于长江路另一个深刻的印象是饭店,长江饭店、红旗饭店、华侨饭店、黄山大厦等,特别是华侨饭店。这个始建于1953年的酒店,曾是安徽省四大涉外接待单位之一,上世纪90年代前以接待华侨、港澳台同胞、外籍华人为主。

1956年的合肥长江饭店(当时名为安徽大旅社)

随着时代变迁,同处于长江中路的合肥饭店、红旗饭店等相继退出历史舞台,唯有华侨饭店以另一种形式涅槃重生、再塑辉煌。

而对于合肥城而言,长江路,是这座城市从“江淮小邑”到“五高地一示范”的记录者,也是城市发生天翻地覆变迁最重要的“见证者”。岁月年轮中,长江路的每一次蝶变,都紧跟着城市发展的跃动脉搏。

《合肥市志》记载,1983年10月,合肥旧城改造的序幕在长江路西段拉开。500米路段两侧旧房拆迁,仅用了10天时间;美观适用的两层楼,从破土动工到建成投入使用只用了80天。短短3个月,这一带就面貌一新。这一成功的实践,对合肥乃至全国旧城改建起到了“投石问路”的作用。

五里墩立交桥

2005年8月7日,合肥市召开长江路违法建设集中拆除整治动员大会,长江路开始“大拆违”,掀起了合肥“大拆违”以及后来“大建设”的序幕。

随着合肥城越“长”越大,立体化发展的脚步也从未停歇。2017年12月26日,合肥轨道交通2号线开通运营,长江路开启了从地面向地下拓展的大幕,不仅为长江路沿线,更为整个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

当然,对于长江路来说,轨道交通2号线的修建,是颇为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一笔。

合肥市挖建轨道交通2号线的同时,还启动了沿线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街景综合整治、道路拓宽、便民服务设施建设等相结合的工程。毫不夸张地说,轨道交通2号线的修建,对长江路是一次新的腾飞机遇。

如今的长江路,历史与当下、古典与现代、传统与新潮并存,成为这条美丽大道不可割裂的AB面。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