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战争中的日本联合舰队旗舰-“三笠”号战列舰
日俄战争中的日本联合舰队旗舰-“三笠”号战列舰
《马关条约》签订以后,日本获得了2.3亿两白银,加上掠夺的战利品,共计约合4.6亿日元。比战前一年(1893年)日本年度财政收入的3倍还多。于是日本制定了“六六舰队”计划,新建6艘战列舰、6艘巡洋舰。剑指俄太平洋分舰队。
“三笠”号战列舰
新建的6艘战列舰全向英、德、法订购,其中一艘最新式的战舰由英国承建,成为同沙俄海上较量的杀手锏。
建造“三笠”
1897年,日本当局通过了为期3年的第二期对俄海军扩张计划,即“六六舰队”计划。新建6艘战列舰(富士、八岛、敷岛、朝日、初濑、三笠)中,最重要的就是“三笠”号。建造这样的巨舰,日本自己的造船工业、船舶技术尚难承担,只能外购。
1897年日本海军省舰政局委托英国以先期建成的“敷岛”号(14850吨)为样本,设计建造“三笠”号。“三笠”号原与“敷岛”号是同级舰,外形大同小异,但它是最后一艘竣工,采用了诸多造船新技术、新工艺,无论舰炮、防护装甲,还是通信、动力装置均为最新式的。
现在的三笠号纪念馆
“三笠”号战列舰1898年签订合同,1899年1月动工,1900年11月下水,1902年初建成,同年3月在南安普顿举行交接仪式,5月开到日本,泊于横须贺港。“三笠”号排水量为15140吨,长131.6米。
“三笠”号是敷岛级的最后一舰,建成最晚,较前期各舰多有改进,战斗力强悍。“三笠”号防护良好,侧面防护装甲厚229毫米。
305 毫米双联装炮塔(这是后期加装的模型)
主炮 首尾甲板上各有一座305 毫米双联装炮塔。炮较之前大有改进,采用了新式损管控制系统、循环冷却水系统和扬弹机,并重新设计了弹药储藏、搬运和装填的流程,使主炮射速提高到40秒/发。
“三笠”号采用新型炮塔,火炮装填弹药可选择任一方位和仰角。每门火炮配有60~80发炮弹。炮弹重358 千克。主炮是英国制造的,但炮弹是日本自产的。为强化火炮的杀伤力,增大了炮弹的重量,这样,即使未能击中目标的要害部位,也能取得巨大的破坏效果。
为此,采用具有爆炸威力超强的“下濑火药”(相当于俄舰主炮炮弹药量的10倍)。炮弹装的“伊集院引信”具有高敏感性,触碰到目标即引起爆炸。因此这种炮弹也带来了颇大的麻烦,发生过炮管内爆炸,造成身管断裂的大事故。事故到底是引信、火药的缘故,还是炮身管结构不良的原因,日方自己也未搞清楚。
“三笠”号模型,其主炮和150mm速射炮清晰可见
副炮 “三笠”号装有150毫米速射炮14门,两舷配置,左右舷各7门。其中上甲板2门,有围闭装甲防护,下一层甲板(中甲板)设5门,位于舷侧甲板之后,一线排开,射界均为120度(以首尾线为一侧界限)。此种配置样式利于防御,各炮之间几乎无空隙。不过炮间的隔壁不坚固,若一炮中弹易于殃及邻炮,引起连环爆炸。
150毫米轮廓炮
速射炮 为抗击高速突防的鱼雷艇,“三笠”号装了20门76.2毫米速射炮,主要部署在上甲板两舷,发射平台位置较高,有利于不良海况时使用武器。
鱼雷 “三笠”号装备450毫米鱼雷发射管4具,分别配置于前后主炮正下方、吃水线之上两舷。大型主力舰交战时发挥不了多少作用。
防护力 舰上各部位防护装甲厚度是不一样的最厚处是主炮炮塔正面前盾,厚356~254毫米,圆筒型的炮座356毫米;副炮炮塔顶部152毫米;水线上下229毫米甲板25~76 毫米。此外,舰体内部各部位也有装甲防护,整个战舰就是个顶盔披甲的钢铁体。这样,重要部位只要一处没有连中两发炮弹(概率甚低),就能发挥战斗力。即使炮塔被击中打穿,也不致影响其它战斗部位。
“三笠”号各部位装甲厚度
“三笠”号的动力装置使用的是烧煤的蒸汽水管锅炉,采用了两部三联式往复动力装置,功率1.5万马力,最大航速18节。试航时,最大航速18.54 节,巡航速度10节。
无线电通信装置新式无线电通信器材刚一问世(勉强达到实用程度),日本海军便装备到“三笠”号上,大大提升了作为主力舰,尤其是舰队旗舰的作战功能。当时大型军舰的无线电通信的有效距离不过100千米(条件好时),且不稳定。“三笠”号的无线电室设在后舰桥下、上甲板上。如此简陋的无线电通信装置,海战中也有效发挥了旗舰的战斗指挥效能。
对马海战
1902年5月“三笠”号在英国建造完毕,开到横须贺。同年11月即编入常备舰队,担当起旗舰重任。1903年日本海军组建联合舰队,东乡平八郎出任司令长官,“三笠”号为其海上座舰。
东乡首先分析日俄双方海上兵力对比情况,在远东海区日对俄占优势,但海军整体实力处于劣势。俄兵力部署分散,彼此相距甚远,需要时难以迅速形成合力。故采取的打法是先端掉驻泊仁川港的俄舰只,继而吃掉旅顺口俄舰队。歼灭俄太平洋分舰队后,以逸待劳,按联合舰队首席参谋秋山真之中佐制定的七阶段截击战术,在对马海峡设伏,打垮东渡驰援的波罗的海舰队(俄太平洋第3分舰队)
后来的日俄海战正是循着东乡筹划的战术路线图进行的。主要有三次海上较量
第一次,1904年2月9日,日数艘驱逐舰夜袭旅顺口。翌日昼间炮战中,“三笠”号中弹轻伤。
第二次,1904年8月20日,黄海海战中,“三笠”号率舰队追击从旅顺口突围北上海参崴的俄舰队,遭到俄舰集火突击,“三笠”号中弹20 余发,战死33人,伤92人。
第三次,1905年5月27日,对马海战中,日本舰队等待俄舰队驶入预定的伏击海区后,“三笠”号升起Z字战旗,14时8 分,立于舰桥顶端指挥的东乡平八郎发现了俄舰队正向东北方急驶,双方几乎处于反航向态势。于是东乡平八郎率第一战队(三笠、敷岛、富士、朝日、春日和日进)一齐向左180度转向大机动,迅即在俄舰前方抢占有利的火力突击阵位(T字头战术)。待接近至距目标7000米时,在运动中发扬火力,实施集火攻击。随后也进行了鱼雷突击(海战首次鱼雷攻击)。
东乡平八郎坐镇“三笠”号指挥99艘日舰艇分批投入战斗,轮番对俄舰队(舰艇38艘)发起突击。结果以很小代价(损失3艘鱼雷艇,伤亡700人),取得海战的胜利(击沉俄舰19艘,俘5艘,死亡5000人,俘6000人,司令罗日杰斯特温斯基也束手就擒)。经此役,不仅奠定了日方在日俄战争的胜利,而且使日海军一跃成为世界海上三强之一。
弹药库爆炸
1905年9月10日午夜时分,“三笠”号后桅根部附近突然爆炸,随即起火。11日凌晨舰后部左舷弹药库引爆,舰底炸穿,海水涌入,下沉搁浅。后打捞出水,送入船坞,进行维修。1925年10月,根据裁军条约,“三笠”号报废,拖到岸边,舰内装满砂石,沉于海底,作为明治时代残留物遗存起来。
美军接手后的“三笠”号,前面是水族馆,后面是舞厅
二战后,1948年8月20日,“三笠”号为美军接收,拆除全部上层建筑物后,交给横须贺市,充当海上歌舞演出餐饮之所。1959 年着手修复工程,1960年5月完工,变成纪念舰,停放在横须贺。
重修后的三笠号纪念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