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国式现代化”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小康梦的实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里程碑和精彩华章。
一、“小康”是一个富含历史文化底蕴的“中国式现代化”目标
小康,在中国大地上历来是一个含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富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美好理想。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百年奋斗,使“小康”从流行数千年的美好社会理想转变为亿万人民安居乐业的现实图景,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标志和阶段性目标。
1.“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中华民族古老而富有诗意的美好社会理想
“小康”,作为中国语境中的独特概念,其词源可追溯到《诗经·大雅·民劳 》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是中华民族古代先民热情讴歌和执着追求的一种美好生活愿景,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生活状态。
在儒家文化典籍中,“小康”是相对于“大同”而言的。在《礼记·礼运》中,孔子对“大同”和“小康”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和描绘。“大同”社会是较高境界的理想社会,而“小康”社会则是相对低一层次的现实社会。千百年来,“小康”不仅浸润在数千年传承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中,而且积淀在亿万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心灵深处;“小康”既是中国老百姓对宽裕、殷实、稳定、安宁生活描述的代名词,也是最具感召力凝聚力的社会理想。中国共产党采用“小康”概念谋划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发展目标,寄托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希冀与期盼,反映了中华儿女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最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的认同和支持。
2.“翻两番,奔小康”: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
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进程中,无论哪一派的“大同”理想和“小康”追求,都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以往历朝历代都没有真正在中国实现“小康社会”的理想,只有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百年奋斗,“小康”才从理想追求变成了现实生活。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谈到了二十世纪末我国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1984年3月25日,邓小平在同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谈话时指出:“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从此,“小康”一词有了新的时代内涵和历史意义,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
3.从“总体达到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小康社会构想的延续与升华
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跨世纪的奋斗目标,可以分为前半程与后半程两个阶段。从1980年至2000年,我国解决温饱问题,完成了邓小平规划的“翻两番、奔小康”的奋斗目标,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在此基础上,我们党做出从2000年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总体小康”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前半程,“全面小康”则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后半程。
进入21 世纪,我国的现代化从“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变。党的十六大提出21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同时指出小康社会“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昭示了“小康”目标从单向度朝全面性、从达标性要求向优质性要求的重要转变。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增强发展协调性”、“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文化建设”、“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建设生态文明”等方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八大这 10年间,尽管我国经历了“非典”、国际金融危机、汶川大地震等一系列严峻考验,但我们始终扭住这个目标不放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4.从“全面建成小康”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小康目标发展的新境界
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国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个方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行充实和完善。比对“全面建设小康”与“全面建成小康”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有一个重大变化,即由“202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000年基础上翻两番”调整为“到 2020 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年翻一番”,这个指标的变化,彰显了国民生产发展与居民收入提升同步翻番的新发展理念。同时,相较于全面“建设”的提法,全面“建成”更注重生产发展的高质量和人民生活幸福的结果,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初心使命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重要任务,即“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接力奋斗,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
二、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现阶段战略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关键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小康梦”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紧密联系、相互交融,共同汇聚成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图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主要体现在彻底解决掣肘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小康的“全面”,关注的是全部人口生存状态的整体提升,除了意味着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之外,还意味着覆盖的区域要全面,实现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实现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只有千家万户都小康,才是实现中国人民的全面小康。因此,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指标,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攻坚克难的底线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建党百年华诞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方面能够充分证明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充分证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完成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和艰巨使命;另一方面,也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发展基础,同时极大地提振了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向心力和内聚力,激励中华儿女求出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以基础更加扎实、干劲更加充足、精神更加焕发的崭新姿态,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断迈进。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利于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自信
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的过程中,几乎每个发展中国家都将现代化视为发展目标。近现代以来,现代化从西欧国家迅速向全球扩展,既带来文明发展也造成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东方从属于西方”。二战后,一些发展中国家纷纷移植西方现代化模式,结果与自身传统割裂,不仅未能实现现代化突围,反而加重了依附性和发展的脆弱性,甚至出现颠覆性失误。
自胜者强,自强者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一经掌握自己命运,跳出西方现代化窠臼,中国现代化就迎来广阔天地、展现勃勃生机。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党中央作出新中国建立一百周年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战略目标,毛泽东主张走“中国式工业化”道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设计“分三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并且把小康社会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规划了经过两个15年的阶段性目标,实现新中国建立一百周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部署,这些努力都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走的是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从价值取向看,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导向。从“总体达到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从“基本实现现代化”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共同富裕始终贯穿于中国人民追求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历史进程之中。从实现路径看,中国没有走历史上西方大国靠殖民掠夺和侵略扩张的老路,我们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我们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团结奋斗,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愤图强,靠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靠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从而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追赶时代到赶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的历史性进步,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如期实现,充分证明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安排既不是空洞的口号,也不是“镜中花、水中月”,而是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向世界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和优越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别具一格的科学社会主义新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版。历史证明,只要我们找对发展方向、开辟正确道路,坚持不懈,我们就一定能够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直奔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美好明天。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项建英
作者分别为中共浦东新区党校教师、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
来源:作者:丁倩 袁秉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