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傲!桂林这名"90后“小伙的”纸扎"登上央视春晚
骄傲!桂林这名"90后“小伙的”纸扎"登上央视春晚
每年央视春晚大气漂亮又整齐的舞美画面让人印象深刻。你知道吗?2020年央视春晚制作的舞美道具来自桂林!在桂林恭城镇吉祥街88号的张福记第五代“掌门人”张桦,近日正忙着制作各种扎纸工艺品。
纸扎,又称“扎作”、“糊纸”、“彩糊”,萌芽于唐代民间的宗教祭祀活动,之后逐渐成为庆祝节日的一种装饰艺术。
火红灯笼、各式宫灯霸气狮子头、精美花船水族吉祥物……在张桦看来,一件件扎纸工艺品的完工,就是在为年味增色,最终扎出众人眼中的火红春节,火红中国年!
五代人传承传统纸扎魅力
在张桦家四层楼的老房子内,各个房间放满了扎纸用的各种材料,以及扎纸工艺品。
谈起“张福记”当地人可谓无人不晓这个诞生于清末的民间老字号纸扎工艺作坊经过五代传承迄今已经有百年历史。
张桦讲述,“张福记”纸扎创始人是张桦的高祖父张祯祥。1866 年,张祯祥出生在恭城县江贝街(就是如今的恭城镇)。年轻的张祯祥到佛山做佣工时,见当地的灯彩和烟花做得很巧,便拜师学艺掌握了这两门技艺。回到恭城后,张祯祥通过创新,制作的“武松打虎”、“鹬蚌相争”等纸扎主题作品十分生动形象,广受赞誉。
1912年平乐举行盛大醮会,张祯祥因精湛的扎纸工艺,从桂林一班纸扎名师中脱颖而出,让“张福记”名声大噪。
1954年,张祯祥病故后,其子张文珍继承了纸扎和烟花技艺。根据县志里的记载,张文珍“造诣亦深”。
到了张桦的爷爷张远东这一代,纸扎的改良和创意就更加多了。1991 年,张远东的儿子张斌生下了儿子张桦。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氛围的感染,长辈的言传身教,张桦从小就对传统民间工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喜爱到热爱直至酷爱。2015年大学毕业后,张桦放弃了保研的机会,一直专门从事传统扎纸工艺的研究和制作。
多次接下春晚舞美道具制作重任
在传承扎纸工艺的过程中,张桦凭借着自身的努力,把自家精湛的扎纸工艺不断创新和改良,把这门传统工艺带上了更宽、更广的时代舞蹈。
在恭城瑶族自治县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基地,张桦的扎纸工艺作坊就设立在其中。从这里出产的扎纸工艺品,已经遍布全国各地,其中还包括了澳门地区。
走进其中一间扎纸作坊,以红色为主基调的各种扎纸工艺品,让人眼前一亮。火红的灯笼,精美的宫灯、栩栩如生的狮子头……这些火红的扎纸工艺品,让人的脑海中,一下子就浮现出红红火火过大年的场景。
在几个扎纸作坊内,均悬挂着一条长长的横幅,上面写着“保质保量完成2020年央视春晚舞美道具制作任务”的标语。
张桦自豪地告诉记者,今年,他和他带领的制作扎纸工艺品的乡亲们,接下了为2020年央视春晚制作舞美道具的重任。为了完成这个重任,大家已经紧张的忙碌了很长一段时间。很快,这些完工扎纸工艺作品,将被送上运输车,送往2020年央视春晚的布置现场。
其实,这并非张桦首次接下并圆满完成的重任。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张桦和他的团队们,都为央视春晚舞台制作舞美道具。这其中,扎纸工艺品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为2020年央视春晚制作舞美道具,只是张桦春节前的重任之一。作为恭城本地扎纸工艺的领头人,他带领的团队制作的扎纸工艺品,还得满足本地市场的需求。张桦算了算,2020年春节前,他和团队们要制作宫灯近800个,狮子头近500个,红灯笼近200个,还有恭城本地的传统彩车、传统的水族吉祥物等,均需要他们制作。
在扎纸中扎出火红年味
张桦说,每年春节前连续性通宵加班,已经成了他和家人、乃至参与其中的乡亲们的惯例。有时候大年三十,张桦吃了年夜饭还会赶到作坊加班,直到次日清晨七八点。
如此忙碌却仍选择坚持,因为张桦心中有一个信念:通过制作的扎纸工艺品,向所有人诠释年的味道,传达春节喜庆,传递幸福的感觉。
“在我的儿时的印象中,每年春节前,家里就摆满了各种扎纸的材料和扎纸工艺品。红灯笼、红色狮子头、红色宫灯……这些喜庆的红色,让我觉得很温暖,也很兴奋。没有了它们,感觉年就没有了色彩。”张桦说,儿时的经历,父辈的传承,让他深深的感到:传统手工艺就是要为传统节日服务的。
长大之后,他掌握了扎纸的工艺,他更希望通过自己的扎纸工艺品,为中国老百姓欢度自己的传统佳节助兴。
编辑丨褚瑞懿 实习生 庞力凤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