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范阳毡笠儿”
话说“范阳毡笠儿”
《水浒传》中描写男子装束打扮的时候,经常出现“范阳毡笠儿”这个名称。如第三回史进告别少华山时,写到“史进头戴白范阳毡大帽,上撒一撮红缨”,这个范阳毡大帽就是范阳毡笠儿;第十二回写林冲等投名状时,遇到杨志出场,写到“只见那汉子头戴一顶范阳毡笠,上撒着一把红缨”;第二十回刘唐出场时写到“只见一个大汉,头戴白范阳毡笠”;第二十二回宋江逃离家乡,写到“宋江戴着白范阳毡笠”;第二十三回武松离开柴进庄上,准备回家乡看望哥哥,写武松的装束,“武松穿了一领新衲红绸袄,戴着个白范阳毡笠儿”。……书中所涉及到范阳毡笠儿还有多处,不在一一列举。
范阳毡笠儿
毡笠是用毡子做的有宽檐的帽子,毡帽有头部取暖的功效,宽檐可以防日晒雨淋,想必是北宋时期男子汉出门远行戴的样式比较时髦的帽子。
范阳是古代地名和行政区划名。在今保定市北部以及今北京市这一地区,有时和幽州通用,唐安史之乱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就指的这一带,属于我国的北方地区。在古代有时是汉族和游牧民族的交界杂居之地,更多的时候是游牧民族的聚居之地。在北宋,范阳属汉族和契丹民族的交界地。
头戴范阳毡笠儿的武松
因为游牧民族以畜牧业为主,铺毡床,住毡帐,有熟练的擀毡技术——就是把动物的毛、绒用特殊的技术擀制成毡片。在范阳居住的一些汉族人也一定和游牧民族学了擀毡的手艺。
这些汉族人有了熟练地制毡技术;由于住在与游牧民族的交界地,不缺制毡的基本原料——动物的毛、绒;又有制帽的手工技艺;范阳就成为了毡笠的生产基地,范阳产的毡笠就成了当时的著名帽子品牌。
李闯王头戴毡笠儿画像
施耐庵老夫子是明朝人写的北宋事情,如果是当下,现代人写现代的事情,书中反复写出使用的一种商品的名字,则会被怀疑为了获取利益而代厂家做广告之嫌了。感觉明朝人也流行这种样式的帽子,闯王李自成的图片中,戴的宽檐的帽子估计也是毡笠吧。
想象一下,书中的男子汉们,头戴一顶白色宽檐的毡帽,帽顶上撒一撮红缨,行走在路途中,英雄好汉的形象有点呼之欲出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