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记叙网 > 杂谈 > >正文

​“英年”殒命的林长民书法达到了什么境界?

摘要“英年”殒命的林长民书法达到了什么境界? 林长民的书法风格 林长民致郑孝胥书札 笔者认为林长民的书法成就主要来自他早年的帖学根基,其对碑派的理解则基本上是构建于对林纾...

“英年”殒命的林长民书法达到了什么境界?

林长民的书法风格

林长民致郑孝胥书札

笔者认为林长民的书法成就主要来自他早年的帖学根基,其对碑派的理解则基本上是构建于对林纾、郑孝胥、康有为、梁启超书法理解的基础之上,特别是他的大字,细腻处取林纾之内敛,而雄放得郑孝胥之伸展。

林长民书法的起笔和收笔,有些完全仿照海藏老人样式,可以说林先生书法是将时贤书法进行归纳总结后的再创作,说白一点就是学现在所谓的“流行书风”(此处指清末民初的流行书法)。

林长民常年周旋于政坛,精力充沛,但书法仅是他的翰墨余事,甚至就是为了实用,并非如职业书家一样细加钻研,追本溯源。

林长民致胡适书札

故此林长民书法靠的是早年的帖学积累和卓绝的天资,毕竟他经历过科举的训练,于馆阁体下过很深的功夫,后随着留学日本,广交时贤,身边擅书之士甚多,且与师长、乡贤、友人交往的机会不少,因此耳濡目染,眼界渐宽,尤其是接触到了很多清末民初的碑派大家的书法。

再者,入京后,林长民活跃于政坛,与寓居旧京的福建籍文人交往甚多,因此他的书法受乡贤影响深具,加之此时期福建籍人士在北京的势力很大,上自帝师陈宝琛、遗老郑孝胥、陈衍、林纾等,名士则有郭则沄、李宣倜、林开謩、林志钧、梁鸿志、高向瀛、陈懋鼎、陈承修、陈宗蕃、陈训亮、郭则寿、黄懋谦、周登皡、黄孝平、薛肇基、黄濬等之众,他们均是旧京各界举足轻重的人物。

林长民行楷书七言联

林长民行楷书七言联(局部放大)

林长民行楷书七言联(局部放大)

“闽派”书风入京

林长民从所见和交往中,广瞻时贤墨翰,所以他的书法非力学而成,是基于特殊的时代,而早年从政的经历使其书法又有政治家的气魄,在熔铸时人书法和古代帖学书法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有带有浓郁福建意味的书法,就像民国时期,旧京四大书家张伯英的书法曾被誉为“彭城书派”一样,林长民书法是将福建书风引入北京,笔者名之曰“闽派”(此笔者意见)。

此种书风对于旧京艺术的贡献很大,故此林长民书法得到推崇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所以笔者认为林长民的书法因人而贵,其成为旧京士人追捧的对象,很重要的原因是将福建书风北传。

“英年”惨死

林长民行楷书立轴

林长民未及天命之年,即惨死于乱军之中,徐佛苏撰挽联中那句“冲锋陷阵哪用书生”,今日读来也是颇有几分道理的。

按时人的说法,即使林长民晚年在旧京做寓公,以他的才望于京津一代鬻书也应过得不错,但林先生偏偏是位不甘寂寞的人,不愿意摸摸舞为,以小道为业,总觉得要做就做“治世之能臣”,因此才有了晚年悲惨的命运。

后人曾在咏郭松龄兵败事中谈及林长民之死“谋国由来藉股肱,衰迟兵马本难胜;沙场归骨林宗孟,绝域生还饶宓僧。塞上折冲宜有待,军前磨盾果何曾?凄迷双栝题门处,同为佳人一拊膺。”(完结)

(作者邹典飞系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京派书法研究会副会长)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