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记叙网 > 杂谈 > >正文

​怎么评价历史上的明惠帝朱允炆?

摘要怎么评价历史上的明惠帝朱允炆? 怎么评价历史上的明惠帝朱允炆?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明朝法理和道统得国最正的皇帝,没有之一。如果说朱高炽(永乐朝太...

怎么评价历史上的明惠帝朱允炆?

怎么评价历史上的明惠帝朱允炆?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明朝法理和道统得国最正的皇帝,没有之一。如果说朱高炽(永乐朝太子),朱瞻基(永乐朝太孙)是明成祖(太宗)的嫡子嫡孙也是正统的话,那从根儿上说明成祖的“靖难之役”得来的皇位就不正。

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之初,将自己的26个儿子加上一个侄孙实封爵位,其中25个儿子封为亲王,侄孙朱守谦封为郡王。另外嫡长子长子朱标被册封为东宫太子,并立下“嫡长子继承制”的祖训,朱标是朱元璋嫡长子,根据明皇祖训和大明会典,未来“传之万世”的大明帝位就应该被朱标大宗嫡长一脉延续下去,在京都(南京)永世延续皇位,而其他亲王则在自己的封地代表太祖小宗各自延续自身的亲王爵位屏守南京太祖大宗嫡长一脉的皇权。而太子,太孙的的法统地位和权利是修订在大诰和明会典中,并制定了皇帝无法理政时的太子太孙的监国制度。

天不假年,朱标三十六岁本命年(周岁)早逝。这一年太祖朱元璋64岁也算是壮暮之年,太孙朱允炆15岁也正迎来芳华,十五岁现在看着还是小孩,在封建时代不算小了,康熙十二岁就“结婚”了。但其实朱允炆也不是朱标的嫡长子,朱标的嫡长子是朱雄英,可惜去世的很早。朱元璋的嫡长孙就落在了朱允炆的身上。看看朱元璋给朱标后嗣定的字辈: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文武君道晟这些字都比其他诸子后嗣的尊贵的多。

朱允炆沿袭了朱元璋对他父亲朱标的培养与器重,他本人也聪明好学,温文尔雅,心胸宽广,加之为人勤孝。十四岁时就上疏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条过于苛刻的峻法。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朱允炆不离左右照顾生病的父亲朱标一伺候就是两年。朱标去世时,他一度日夜悲痛的不眠不食,几乎瘫痪,连朱元璋都看不下去安慰他说:“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如果你因诚孝之心累倒了,难得就不念及我了?)

洪武二十五年也就是朱标去世的同年,朱元璋册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的目标是为皇位的合法继承树立一个正式的原则,希望以此杜绝将来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的纷争,并防止其他皇子觊觎皇位。三年后(洪武二十八年),亲自为太孙朱允炆册立了太孙妃(光禄少卿马全之女马氏,史称孝愍让皇后)。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继位,改朝建文。新官上任三把火:改革吏治,强文抑武,除爵削藩。表面上看,朱允炆做一名守成之君出发点是没错的。

但错就错在主观上:第一,他太高估了自己尚未稳固的皇位带来的无尚权利。第二,听信心腹之臣的削藩建议而缺乏作为帝王的全局宏观的战略思考。第三,长期接受儒学熏陶使他性格过于仁慈柔弱,并且严重缺乏军事历练和军队的指挥能力(比他堂弟燕藩的高阳郡王朱高熙都差远了)。第四,处理问题过于急躁,政策一打一大片,完全缺乏循序渐进处理极端问题的章法和原则。

客观上朱元璋吸取了之前历朝“主弱臣强,以至亡国”的教训,把其他儿子全部封为“下天子一等”,“群臣伏而拜谒”的世袭罔替亲王,更有手握重兵,能征善战的塞王来“征四方保护皇权”,“除奸佞以靖朝纲”。而朝中的有能力做统帅武将因为杀的杀,老的老,加之明朝担心武将造反而制定的严格的军事管制和仰文抑武的政策搞得青黄不接。加之又是高贵无比,威望极高的皇嫡四子燕王朱棣以“靖朝纲除国难”的名义来讨伐违背祖制、削藩乱政的方孝儒,黄子澄,齐泰等人,凭这个名义就得到了大部分藩王和一半官员的支持,要不凭朱棣东拼西借那上万人马打死也反不成。

加之朱元璋给藩王本身赋予的权利和地位,以及建文皇帝不敢下死手的软弱性格。导致将领们发现与燕王对抗中“他杀你行,你碰他一下诛九族”,打赢打输都是罪,索性看着老朱家自己打去呗,给那个姓朱的磕头不是磕的绥靖思想。

朱允炆是个好人,也应该是个不错的皇帝,但面对“君弱藩强”的特殊时刻,在皇权和威望没有到达到一定高度时贸然对“如狼似虎的叔叔们”出手,加之自身的“儒雅”性格和幼稚的政治手段导致了他的江山丧失。而他“根红苗正”的建庶人的法统地位一直被朱棣及其后世子孙所忌惮,而他的父亲朱标被追谥为孝康皇帝。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