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记叙网 > 杂谈 > >正文

​民国军座,团座真的烂大街?别被导演骗了,国军称呼长官只有两种

摘要民国军座,团座真的烂大街?别被导演骗了,国军称呼长官只有两种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 “关注” 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

民国军座,团座真的烂大街?别被导演骗了,国军称呼长官只有两种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曾露

编辑|t

引言

我国作为拥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时代的变迁下,“礼仪”二字一直贯穿于始末,发挥着它看似弱小,却无比强大的力量。其中的“称呼”,可以说是代表着一个国家独有的文化。

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各种“昵称”的出现,不少人却对“称呼”这一词产生了误解,譬如“局座”就是其中之一。

(蒋介石)

国民时期的影视作品里,我们时常听到“局座”、“团座”“军座”等各种带“座”的称呼,从而下意识的将其带入了日常生活中。

(国军军官与士兵)

但其实在国军中真的有那么多的“座”吗?军座,团座真的烂大街?

一、“阶段性”的称呼

如果真的以为军座,团座烂大街的话,那只能说明,你被导演骗了!

我们打开手机浏览器进行搜索“局座、团座是什么意思”,很多时候都是搜出这样的结果:局座就是民国时期“局长”的意思,而团座同理。当然,也还有师座、旅座之类的。

(20世纪老照片)

但实际上,稍微对近代历史熟悉一些的人就比较容易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国军对长官带“座”的称呼,几乎都是在影视剧中看到的。而在一些权威的书籍、网站等历史事件的记录里,这些词却很少出现。

究其原因,唯一带“座”的称呼,其实就只有两种,一种是钧座,一种是委座。

(国军军官)

那么问题来了,那些以民国时期为背景的影视作品难道都是瞎编的吗?关于这个问题,就得去两个“座”中寻找答案了。

“钧座”与“委座”看似只有一字之差,但里边的意思却是完全不同。

(蒋介石)

先看字面意思比较容易理解的“委座”。顾名思义,从“委”字来看,相信大家都能猜到,这“委座”就是民国时期,国军对蒋介石的称呼,这个是没有疑问的。

但要补充一点的是,这个称呼是属于“固定”的,也就是说在特定时期无论什么场合,国军都统一称呼其为“委座”。

这一点也有历史验证。比如在一次薛岳给陈诚发的电报里就说“现迭奉委座电令”,来以“委座”称呼蒋介石。就连在生活中,戴安澜日记里,讲到他在缅甸行车迷路时偶遇蒋介石的车辆,其中的对话所用的也是“委座”的称呼。

(蒋介石)

事实上,我们在历史资料中看到的“委座”这一词,几乎都是出现在抗战期间,也就是在蒋介石“蒋委员长”这个称呼有了之后才产生的,属于一个“阶段性”的叫法。

在民国时期,蒋介石的称呼也是各式各样,像总裁、校长、蒋公等这些都有出现过。但就像开头说的那样,称呼在国人心中,代表的是一种“礼仪”。而对于国军内部,对于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叫法、或者说是不同人称呼时的不同叫法,也是需要格外注意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委座”这个称呼出来后,一些“军座”、“师座”等的确在国军内部有人称呼过,但注意这里的“军座”、“师座”等大都是因为跟着“委座”中的“座”顺口叫出来的。

(国民党军官)

简单点说就是,“委座”就是蒋介石某段时期对他的“固定称呼”,而其他的“座”则是国民党内部一部分下级对上级的称呼,并不属于“认证”过的称呼。

而“钧座”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二、真正的“尊称”

要理解“钧座”,我们可以从三件事中来看。

一件就是在抗战时期的1944年,在衡阳城快要失守的时候,国军中第十军军长方先觉就给蒋介石发过一封电报。

(方先觉)

其中就提到了他在衡阳城即将失守前,对着蒋介石表面他的驻守决心,愿以身报国。并在其中提到“决不负钧座”的字样,而这里的“钧座”从电报上下结合来看,就类似于“尊称”。

为什么叫“钧座”呢?其实这并非独属于国军内部的叫法。

“钧”在词典中的解释,可以说它既是重量单位,又是有着尊称的意思。如果单独就拿“委座”与“钧座”来比较的话,可以理解为,前者是被“要求”这么叫,而后者更偏向于单纯的尊称。

(十世班禅)

在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当天,十世班禅在给毛主席与朱德总司令的电文中,就称呼他们为“钧座”,以表达西藏人民对他们的敬意与爱戴。

同样,毛主席的老师徐特立,曾经在与张敬尧斗争中,也曾在《致张敬尧的公开信》中委婉的称呼其为“钧座”。

从以上三件事中可以发现,其实“钧座”这个称呼,就是下级对上级、百姓对领导的一种“尊称”,并非是国民党特有,更与“军座”没有丝毫的关系。

其实,在现在不少的影视剧中,对于“称呼”上的理解,已经有些偏向于漏洞百出。

(毛主席)

别的不说,就比如有的影视作品中,陈诚称呼蒋介石为“校长”,这就是很有问题了。因为陈诚压根就不是蒋介石黄埔系的学生,而是保定系的。

这些在称呼上,如果对历史不熟悉的人,可能也不会注意到。但是对于更多的历史迷来说,就有点无法接受了。

我国作为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在称呼上都是格外注意的。而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如果在这些方面不多加注意,对一代代青少年造成越来越多的错误引导,那就有些欠妥了。

(礼仪之邦)

结语

称呼作为礼仪的一部分,虽然只是属于很小的细节,但是它无论在人际交往中、还是在人民的价值观树立中,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称呼的背后,表露出的不仅有“行为逻辑”,同时也有“行为趋势”,就像开头所说,一颗种子、一滴水其实看似真的很小,但是无数的森林以及江河却都是由他们所组成。

影视作品中虽然很多都有注明“历史改编”等类似的字样,但是对普通百姓来说,这却也是他们接收历史文化的一种途径。而关于如何能保证历史信息接收的“准确性”,就是需要我们共同去探讨与思考的。

(青少年)

参考资料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官腔 | 师座局座委座可不是乱叫的![OL].2016.04.30.

中国西藏网.中国西藏网—十世班禅:人民之康乐可期,国家之复兴有望.[OL].2019.01.24.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