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记叙网 > 杂谈 > >正文

​魏王豹:成就刘邦“先入关中者为王”奇迹的隐藏BOSS

摘要魏王豹:成就刘邦“先入关中者为王”奇迹的隐藏BOSS 刘邦在项梁死后的“随风倒”,与项羽这个“约为兄弟”的哥们儿的决裂,促成了他在楚国政治格局中“飞跃”, 在众多“老将”...

魏王豹:成就刘邦“先入关中者为王”奇迹的隐藏BOSS

刘邦在项梁死后的“随风倒”,与项羽这个“约为兄弟”的哥们儿的决裂,促成了他在楚国政治格局中“飞跃”,在众多“老将”和楚怀王的加持下,他的爵位由“沛公”升为“武安侯”,职位则跨越到了“砀郡长”,并被授予了西进关中灭秦的“方面之任”。

对于“先入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历史上到底存不存在,史学界其实也各执一词,但是,从事实层面来考量,这个“约定”对于刘邦集团的价值,远远不如“遣沛公西略地,收陈王、项梁散卒”这支“尚方宝剑”来得大。

影视剧中的楚怀王(来源:网络)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就涉及到“西略地”的地理方位,刘邦本集团的地盘,即在砀郡的东南部、泗川郡的北部交界地带,楚国的都城又迁到了泗川郡中部的彭城,也就意味着,“西”只能是秦朝郡境区划中的砀郡、三川郡、颍川郡、南阳郡以至于关中內史地。

近在咫尺的就是“砀郡”,按照六国故地的界线,此地却属于“故魏地”,区域内,除了楚军之外,还魏军,刘邦一年前可是在魏相周市手下吃过瘪的,到手的城池,对方招招手就“反为魏”,也就是说,实力之外,国别认同还是很有用处的。

所以,楚怀王的决策班子还是很“贴心”的,送上了这么一份大礼:

收陈王、项梁散卒”。

项梁的离散部属肯定是“楚军”,陈胜的离散部属当然也是“楚军”,那么,魏王咎和周市的部属呢?

答案是,按“楚军”算。

有人也许会质疑,不是有魏王豹吗?他是魏王咎的弟弟,且已经投奔楚怀王了,难道不是魏国的君主吗?

还是从史料中找答案,见《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的“秦二世二年九月”条下:

魏豹自立为魏王,都平阳,始。

这里的记载看似很清楚,在项梁被章邯击杀的那个月,魏豹已经自立为王,但是,必须注意这里面的两个字“自立”,也就是说不是“共立”,也不是“扶立”,而是自说自话,那么,楚国的态度是什么呢?

影视剧中的魏王豹(来源:网络)

见《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魏豹亡走楚。楚怀王予魏豹数千人,复徇魏地。项羽已破秦,降章邯,豹下魏二十余城,立豹为魏王。豹引精兵从项羽入关。汉元年,项羽封诸侯,欲有梁地,乃徙魏王豹于河东,都平阳,为西魏王。

注意时间点,项羽降章邯事在“秦二世三年七月”,“又”立了一次“魏王”,又过了半年多,到“汉元年二月”项羽分封诸侯的时候,才“徙魏王豹于河东,都平阳,为西魏王”,也就是说,“都平阳”只能是转封“西魏王”的时候才能有的文字,否则魏王豹自己又不是穿越的,从东郡到泗川郡投奔楚怀王的他,怎么可能预知自己要转封河东郡呢?

但也正是这一矛盾,让我们得以发现一处蛛丝马迹,那就是太史公必然是依据官方档案编制的《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和《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其中甚至有很多“本纪”、“世家”、“列传”缺载的细节,但是,汉朝的“官方档案”之中却对魏王豹的历史做了手脚,难道不让人疑窦丛生吗?

这层窗户纸其实点破了并不复杂,只能是魏王豹的“王位”与刘邦集团有关,而作为一个抵挡历史潮流的“反面人物”,他早年的事迹对于塑造历史主角刘邦的形象不利,或是抢了风头,自然要调理一二。

从《史记·魏豹彭越列传》的记载来看,楚怀王自始至终没有“立”魏豹为“魏王”,那么,我们可以确认的是,在“秦二世二年九月”到“秦二世三年七月”长达11个月(有闰九月)的时间里,楚政权的官方口径下,魏豹都不是“魏王”。

但是,楚怀王有给了他数千兵马,让他重新“徇魏地”,而“故魏地”的一半,也就是“砀郡”,已经被授予了“砀郡长”刘邦,也就意味着,魏豹所能期望的地盘,就只剩下“东郡”,这个工程,他直到“秦二世三年七月”才完成,即“下魏二十余城”。

秦朝地图上的东郡(来源:资料图)

参见《汉书·地理志》:

东郡,户四十万一千二百九十七,口百六十五万九千二十八。县二十二。

也就是全取“东郡”22个县之后,魏豹被南下渡黄河的项羽“立为王”,才带精兵随同项羽入关。

那么问题来了,他什么时候去“东郡”的?怎么去的?没有魏王的头衔,他怎么略地的?

先说一下答案,后面再补考证的过程:

(1)魏王豹投靠楚怀王的时间,应该是在“秦二世二年九月”之后,即项梁军队被击溃之后,魏王豹从楚怀王处得到“数千人”反攻魏地的时间,也在此后,这“数千人”的统帅就是日后的棘蒲刚侯陈武;

(3)自“秦二世二年九月”至“秦二世三年三月”间,魏王豹一直与刘邦所部一同活动,确切地说,“秦二世三年十二月”后,则是与王陵部一道在东郡作战,至“秦二世三年七月”,项羽立魏豹为魏王,王陵部转入南阳郡战场,才分道扬镳。

第一条的理由很简单,魏豹在魏王咎死于临济后“亡走楚”,并不意味着他本人也在临济的包围圈中,就像齐国田荣的司马龙且与项梁一同救援田荣一样,很可能他领兵在外,而当时项梁驻军薛县,后攻亢父,作为楚国的实际执政,魏豹只能就近投奔他。

然而,项梁在定陶败死后,楚国的决策中心转移到了彭城,楚怀王直接掌握了军权,即“自将”,身处魏地的战败漩涡中心,魏豹的本钱应该也赔了大半,此时投靠楚怀王应该属于“有将无兵”,或者说,兵力不足,所以,就如项梁在薛地给予刘邦10名“五大夫将”和5000卒一样,楚怀王也给了魏豹“数千人”,却并未给予或承认“名位”。

影视剧中的刘邦(来源:网络)

这从任命刘邦为“砀郡长”就可以看出来,楚怀王是想把魏地的“砀郡”消化掉的,根本就不想在自己的都城附近建立一个新的国家。

那么,魏豹投奔楚怀王的时间,肯定在项梁战死之后,毫无疑问。

至于楚怀王派出“数千人”为棘蒲刚侯陈武,则需参见颜师古注《汉书·高帝纪》“刚武侯”条:

应劭曰:“楚怀王将也。功臣表棘蒲刚侯陈武。武一姓柴。刚武侯宜为刚侯武,魏将也。”孟康曰:“功臣表柴武以将军起薛,至霸上,入汉中,非怀王将,又非魏将也,例未有称谥者。”师古曰:“史失其名姓,唯识其爵号,不知谁也。不当改刚武侯为刚侯武。应氏以为怀王将,又云魏将,无所据矣。”

唐人颜师古引用了东汉人应劭和曹魏人孟康各自的注解,却否定了应劭的说法,而孟康的理由实际上是“以理推之”,而非有确切的实据,而孟氏、颜氏的“理”本来就是错的,因为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的“棘蒲侯”条下记载是这样的:

(陈武)以将军前元年率将二千五百人起薛,别救东阿,至霸上,二岁十月入汉,击齐历下军田旣,功侯。

注意这条文字,与其他“侯功”最大的区别是,无“从”字,这与“阳夏侯陈狶”、“曲周侯郦商”两个独立行动的将领都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他的起兵是独立的,且“救东阿”有“别”字,意味着其在东阿之战并不属于刘邦集团, 而属项梁统辖,则可知其只能是“楚怀王将”,则应劭之为是。

至于说“魏将也”,则已经点明了他的“二元角色”,既为楚将,也为魏将,这个角色见诸记载的,只有楚怀王派遣给魏豹的“数千人”,如无其他隐藏记载,则应劭之说自然无误。

影视剧中的魏王豹(来源:网络)

第二个时间节点,其实也有明证,在《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的“秦二世三年十二月”条下有这样的记载:

(项)大破秦军钜鹿下,诸侯将皆属项羽。

(汉)救赵至栗,得皇欣、武蒲军。与秦军战,破之。

(魏)豹救赵。

此月,项羽已经渡漳水大破秦军于巨鹿,而魏豹才“救赵”,而刘邦的“救赵”,历来让史家费解,刘邦受命是“西略地”、“西入关”,而在此之前,刘邦集团的主要进攻方向是“北”,即在东郡南部和砀郡北部的巨野泽南与秦军王离部鏖战,并击败之。

此时,刘邦集团却突然南下至“栗县”,在砀郡的腹地,与“救赵”完全是南辕北辙,反了方向了,不奇怪吗?

奇怪的不只是方向,在“栗县”刘邦又吞并了“刚武侯”(《汉书》作刚侯武)的4000多兵马,又得到了“皇欣、武蒲军”,并击败了秦军,而根据《史记·高祖本纪》的记载,这两个人一个是“魏将”,一个是“魏申徒”(魏国司徒)也就是一将一卿,紧跟着又和他们一起北上进攻“昌邑”,未攻克,才转向西方,在开封、曲遇等地与秦军杨熊、赵贲部作战,开启了入关之旅。

刘邦的“救赵”匪夷所思,魏豹又是从哪儿开始“救赵”的呢?

辛德勇教授在《巨鹿之战地理新解》(辛德勇著《历史的空间与空间的历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中指出,项羽北上的路线实际上是沿巨野泽东侧直接北行,自古平原津渡河西进,前往巨鹿。

巨鹿之战示意图(来源:网络)

魏豹当时没有“从救赵”,也就肯定不属于项羽的军队序列,那么,他从彭城到魏地就只有两个可能:

(1)跟在刘邦后面,走砀郡经成武、单父至定陶、昌邑、城阳,北上濮阳;

(2)跟在项羽后面,溯泗水至方与,北上亢父、爰戚,过巨野泽,从东向西扫荡至濮阳。

但如果是第二个方案,就意味着,魏豹在“秦二世三年十二月”已经举兵救赵,而项羽在“秦二世三年十一月”才杀宋义、夺军、渡河救赵,也就意味着,紧随其后,楚怀王就派出了一个外国的王位继承人带着自家的“别部”去“救赵”增援,这与楚怀王一直不立其为王的逻辑明显不符,实力上也根本不够,否则这几千人直接塞给宋义大军不就得了?

那么,正解呼之欲出。

楚怀王对身在“河南”的刘邦、魏豹发出“救赵”命令,根本原因就是担心项羽的“救赵军”兵力不足或是重蹈项梁轻敌冒进的覆辙,希望能够以“砀郡”兵为基础,北上东郡作“救赵军”的后援,所以,比项羽的进兵晚了一个月,当然,他也根本不知道项羽在巨鹿大破秦军。

而之所以魏豹和刘邦“同月”收到命令,不是巧合,而是因为他们本就是“一军”。

《史记》、《汉书》在刘邦集团立国前的反秦战争阶段,一直有一个问题没有提及,那就是刘邦的“职务”。

自秦二世元年起兵开始,相关的历史记载均以“沛公”模糊刘邦在不同的阵营团队中的身份,而我们知道,“沛公”属于楚制中的“爵名”,虽然也有“爵职”,却仅限于沛县一地,似刘邦这样反复大范围的流动作战,控制区域跨越三郡,达数县之地的“军头”,景驹和项梁、楚怀王这三个“楚政权”不给予将军、都尉、校尉之类的职务令人难以想象。

但是,确实没有,哪怕是刘邦与项羽一同扫荡砀郡,甚至没有提及二人的主副关系,这对于在起家之初就厘定军制的项氏集团,当然是不可想象的,只能说明在原始资料部分,这个抹煞汉高祖光辉的信息,直接被隐匿掉了。

影视剧中的魏王豹与薄姬,即汉文帝之母

那么,这就引申出一个新的问题,就是“砀郡”究竟归属于哪个国家?

《史记·魏豹彭越列传》有一条记载:

汉元年,项羽封诸侯,欲有梁地,乃徙魏王豹于河东,都平阳,为西魏王。

也就是说,至汉元年时,项羽想自占“梁地”,才把魏王豹迁到河东,封“西魏王”,那么,“梁地”,也就是“砀郡”和“东郡”在这之前,应该属于魏国。

楚怀王却任命了魏国地盘的地方长官,即以刘邦为“以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这个“砀郡长”和“将砀郡兵”职权重复,必有深意,分解一下,应该是“砀郡长”实为“魏国”的“砀郡长”,而“武安侯”却是楚国的列侯,“将砀郡兵”则是代表楚、魏共主楚怀王统一指挥在砀郡的楚军、魏军。

不仅如此,曹参封邑在薛郡,仍旧“迁为戚公,属砀郡”,也就意味着,“将砀郡兵”的范围超过“砀郡”本身的地理区划,而是一个指挥权、管辖权范围,而这个范围,又与魏王豹率数千人“复徇魏地”的区域相重合。

由此可见,两人至少应该属于同一个“方面军”,也就是“魏地”方面军。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