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民主人士张伯驹给国家捐献了哪些国宝级文物
爱国民主人士张伯驹给国家捐献了哪些国宝级文物
爱国民主人士张伯驹,是我国近现代的文化名人。他在民国战乱不断、国难当头时期,为了避免国宝流失,不惜倾家荡产,用生命良知捍卫和保护了国家一些珍贵文化遗产。新中国成立后,张伯驹先生将118件国宝无偿捐献给了国家。
(年轻时期张伯驹与夫人潘素)
史料介绍,张伯驹生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三月,是河南项城人,追溯亲缘,他还是袁世凯的表侄。其原名叫张家骐,号丛碧,还有游春主人、好好先生等名号,
民国七年(1918年),张伯驹毕业于袁世凯混成模范团骑兵科,并由此进入军界,历任安武军全军营务处提调、陕西督军公署参议等职。1927年起,他开始投身金融界,当过盐业银行总管理处稽核,南京盐业银行经理、常务董事,秦陇实业银行经理等职。1947年6月在北平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曾参加北大学生会助学运动、反迫害、反饥饿等爱国民主运动。
北平解放后,张伯驹曾任燕京大学国文系中国艺术史名誉导师、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副社长、文化部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民盟总部财务委员会委员。是被公认的现代中国收藏鉴赏名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
新中国成立前,张伯驹与张葱玉、邓以蛰、张大千、徐悲鸿、沈尹默、吴湖帆、启功等人一起被聘为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工作任务为“书画审定”,为故宫博物院收购清宫流散书画做了大量工作。
当末代皇帝溥仪盗运出宫的书画在市场上陆续出现时,张伯驹立即谏言故宫博物院,尽早开展征集,建议:“···不论真赝,统由故宫博物院价购收回”。经其考订,在回收的1198件书画中,除赝迹及不甚重要者外,有价值之品约有四五百件之多。当得知马霁川有展子虔《游春图》时,他建议故宫博物院将此卷买下。在故宫博物院表示无力收购的情况下,为防止文物流落海外,张伯驹不惜自家举债将它买下。一件《游春图》,使他从豪门巨富变得债台高筑,不得不变卖一处宅院和妻子的金银首饰堵缺。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6年,故宫博物院收到了一份极为珍贵的大礼:张伯驹与夫人潘素,将其30年所收藏的珍品——包括陆机的《平复帖》、杜牧的《张好好诗》、范仲淹的《道服赞》以及黄庭坚《草书》等珍贵书画,无偿捐献出来。政府为此决定奖励他人民币20万元,却被张伯驹婉言谢绝。
他说得很简单,“我看的东西和收藏的东西相当多,跟过眼云烟一样,但是这些东西不一定要永远保留在我这里,我可以捐出来,使这些件宝物永远保存在我们的国土上···”
1956年7月,时任文化部部长沈雁冰(茅盾)亲自为捐献国宝的张伯驹颁发了一张褒奖令。
1962年,张伯驹调任吉林省博物馆副馆长后,看到该博物馆的藏品根本无法与国内重点单位相比。于是再次慷慨解囊,无偿地捐献了几十件自己的珍贵收藏。
(晚年张伯驹夫妇)
张伯驹一生酷爱收藏,他认为,这些蕴含了中国文化的字画价值,甚至超过自己的生命。
下面选看几件张伯驹捐献给国家的国宝级文物:
《平复帖》为西晋大文人陆机手书真迹,距今已有近1700年,比王羲之的手迹还早七八十年,是现今传世墨迹中的“开篇鼻祖”。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张伯驹历尽艰辛从道光皇帝的曾孙、恭亲王之孙溥儒手中买下的。它长不足一尺,只有9行字,却盖满了历代名家的收藏章记,朱印累累,被收藏界尊为 “中华第一帖”。
《游春图》为隋代大画家展子虔所绘,距今1400多年,被认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画作,历代书画界都将其奉为绝无仅有的极品,有人称它是“国宝中的国宝”。
《上阳台帖》是李白传世的唯一书迹,内容为所书自咏四言诗:“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引首清高宗弘历楷书题“青莲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签:“ 唐李太白上阳台”一行。后纸有宋徽宗赵佶,元张晏、杜本、欧阳玄、王馀庆、危素、驺鲁,清乾隆皇帝题跋和观款。
《百花图》是宋代杨婕妤的作品,为素绢本,画卷长3米24,有寿春花、长春花、荷花、西施莲、兰、望仙花、蜀葵、黄蜀葵、胡蜀葵、玉李花、宫槐、莲桃、灵芝等花卉十四种,另有天空、红日、祥云三种,计十七段,每段各有题咏。这幅画卷被认为中国绘画史上保存下来的第一位女画家的作品,被历代宫廷和大收藏家视为绝代珍品。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本栏目,可点击栏目右上角的提示“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