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笔记(243) 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论语学习笔记(243) 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原文】12.14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译文】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为政之道在于居心从不懈怠,忠心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我们在本篇第236章《去兵去食,无信不立》中讲过,《论语》中孔子的很多弟子如子路、子贡、仲弓、子夏,大夫如季康子、叶公,以及国君如齐景公等人“问政”的记载很多。孔子针对不同人地位、性格特征会给出不同的方案。本章子张问政,孔子给的方案是“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孔子要求子张居于官位不能懈怠,还要忠心履行自己的职责。《论语集注》中,程子曰“子张少仁。无诚心爱民,则必倦而不尽心,故告之以此。”程颐说子张缺少仁心,没有爱民的诚心,对来百姓的事情必然会倦怠而不尽心,所以孔子以此来告诫他。程颐是怎么知道子张无仁心的,我不知道。但程颐的这种解读解读《论语》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孔子跟谁说应该怎么样,我们就反推说因为这个人缺少这方面的美德,所以孔子要告诫他。孔子回答问题确实总是有针对性的,这是他“因材施教”思想的具体体现。但他也不总是那么的尖酸刻薄,话里有话。孔子是崇尚“直”的,并不喜欢拐弯抹角去说话。
居之无倦
朱熹注:“居,谓存诸心。无倦,则始终如一。”居,存之于心。朱子说“居之无倦”的意思是从政要内心始终如一。我们在第97讲《居敬行简,政不劳民》里讲过“居”字。《论语》礼有三十个“居”字。很多人都理解为“居住”的引申意义,说是:居家、独处、自处。这里引申为居于官位。我还是那句话,也说不上不对。这个跟“里仁”的理解是一样的,“里仁”就是一个人如何处在仁的境界。处世,处人,尤其是自处,都要有“处世之道”、“自处之道”。“里仁”就是随时要把修养、精神放在仁的境界。我基本同意朱子的“存心”解法。最好是解释为“居心”,“居心不良、居心叵测”的“居心”。那么就不要理解为“居身于官位”。居身与居心有着很大的差别。居身只说明了身在官位,而居心是仁德修养,更加符合孔子的本意。
“无倦”就是不要懈怠,始终如一,坚持不懈。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子路》篇中,“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由此可见,前面我们说的程颐的理解方式是有问题的。按照程子的理解,子路也缺少仁心,没有爱民的诚心,所以孔子要告诫他“无倦”。这显然与子路的为人处世和道德修养不相符合。何况子路还是“四科十哲”中“政事科”的优等生。一个人刚开始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很有激情,豪情万丈,满怀信心,觉得自己志在必得,一定能干出一番轰天动地的伟业。一件事情做得久了就不新鲜了,挫折遇到多了,激情慢慢消退就麻木了。麻木就会不仁。做着做着就开始懈怠,这是人之常情。这是个广普现象,跟有没有仁心并没有关系。一个人从政为民如果能够做到“无倦”,就是有一种敬畏之心,始终如一地对待自己职业的诚敬之心。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不忘初心”。
“无倦”是孔子非常重要的修行思想。孔子不但要求别人“无倦”,自己也是这么做的。《述而》篇中描述自己的两个“不倦”就是“无倦”的意思。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作为伟大的先师,他在教导别人这件事上始终如一居心于仁,一生都不知懈怠。
行之以忠
朱熹注:“以忠,则表里如一。”这解释不如他在解读“忠恕”时对“忠”的解释好。他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这里“行之以忠”的“忠”还是解释成“尽己”更贴切一些。“表里如一”是一种态度,“尽己”是行动,是尽心尽力,死而后已。我们在第64讲《忠恕之道,一以贯之》中讲过《论语》及孔子的“忠”。这里不再重复。
《八佾》篇中有“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孔子确实提倡臣下对君主应该尽忠。所以后世学者都把本章解读为“执行君令要忠实。”这也是个无对无不对的解读方式。只是放在本章来解,并不确切和精准。春秋时代,“忠”并不专指臣下对君主的忠心,而是泛指人与人之间都应该“以忠相待”。经常与“信”并列使用,如主忠信、言思忠、与人忠,这些都是讲君子修行仁德的标准,并无“君主”这个主体。本章的“行之以忠”与“居之无倦”并列,“无倦”是对心的要求,“忠”是对行为的要求。是针对为政之人的行为,要求他忠于职守,忠心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所以不是对君主的“忠心”,而是对职责、对事业的忠诚。与前句“居之无倦”联系起来理解,孔子要求为政者,也就是各级身居官位的统治者,应该以仁德规范自己的行为,忠于职守,勤政爱民。还可以延伸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人民忠诚。
道客村曰:
居之无倦不懈怠,全心全意把民爱。
行之以忠屡职守,勤政律己是政才。
12.15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注】本章重出,见《雍也》篇第27章。并入第116讲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