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古关之紫荆关:谁识庙堂柔远意,戟门烟雨试春耕
中国十大古关之紫荆关:谁识庙堂柔远意,戟门烟雨试春耕
汉家锁钥惟玄塞,隘地旌旗见紫荆。
斥堠直通沙碛外,戍楼高并朔云平。
峰峦百转真无路,草木千盘尽作兵。
谁识庙堂柔远意,戟门烟雨试春耕。
——明·尹耕
紫荆关是长城的关口之一,与居庸关、倒马关并称“内三关”。位于中国河北省易县城西40千米的紫荆岭上。为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之险。
历史溯源
紫荆关宋朝初期还被称作金陂关 ,后因山多紫荆树而改名。原关门之门券上有“紫塞荆城”4字石刻,现已倾圮。 “紫塞荆城”4字石刻仍在,在紫荆关镇南面。紫荆关位于易县城西北45公里的紫荆岭上,关城东为万仞山,千岭耸立,峭壁悬崖;城西有犀牛山,蜿蜒向西,与盘石口相接;城北为拒马河,谷宽坡陡,浪高水急;城南是黄土岭,背千山万壑,层峦叠嶂。紫荆关城就建在这依坡傍水、两山相夹的盆地内。四周形成天然屏障,是内长城的重要关隘之一。古人对其地势和军事地位有一段形象描述:“南阻盘道之峻,北负拒马之渊,近似浮图为门户,远以宣大为藩篱。一关雄距于中,群险疵于外,规模壮丽,屹然为畿辅保障。”
紫荆关是进入太行的要口之一,是“太行八径”的第七径,称为“蒲阴径”。
紫荆关秦汉时称上谷关,东汉时名五阮关,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称子庄关,宋时称金陂关,金、元时因山上多紫荆而改称紫荆关至今。
紫荆关素有“畿南第一雄关”之称,那里依山傍水,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居庸关作为北京的北大门,是抵御来自北方异族入侵的重要屏障。但历史证明,紫荆关在捍卫京城上处于居庸关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明将于谦曾说:“险有轻重,则守有缓急,居庸、紫荆并为畿辅咽喉,论者尝先居庸、而后紫荆,不知寇窥居庸其得入者十之三,寇窥紫荆其得入者十之七。”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亭林先生)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得更明白:“居庸则吾之背也,紫荆则吾之喉也,猝有急则扼吾之喉而附吾之背。”
紫荆关始建于战国时期,汉时为土石夯筑,后历经各代扩建,修葺,到明洪武初年,则改用石条作基础,以砖砌面封顶,并用石灰碎石灌注。自明成祖迁都北平(北京)后,更大兴土木,修城建关。在正统、景泰、弘治、嘉靖、万历、崇祯年间,都曾改筑、扩建关城,增设城堡、隘口,开凿盘山道等,使紫荆关形成了一个较完备的防御体系。《畿辅通志》称:“控扼西山之险,为燕京上游路,通宣府、大同。山谷崎岖,易于戍守。”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
金元以来皆名紫荆关。明初进行大规模改筑和新建,是内长城的重要关口之一,位于居庸、倒马二关之间,与二关号称内三关。现存多为明代建筑。原关有4门,以南北二门为交通要道。北门有“紫荆关”、“河山带砺”,南门有“紫塞金城”匾额,皆明万历年书、刻。关城东西南三侧外有墙,北墙下临拒马河,依山面水,形势险要,为军事要地。其北城门、北城墙均以大块料石垒砌,建筑水平高超,为中国同类建筑中罕见。因其地势险要,自古以来都是华北平原的重要门户之一,数兵家必争之地。有古人描述为证:“南阻盘道之峻,北负拒马之渊,近似浮图为门户,远以宣大为藩篱。一关雄距于中,群险疵于外,规模壮丽,屹然为畿辅保障。”
历史上紫荆关曾发生的战争达140多次,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金贞祐元年(公元1213年)成吉思汗攻居庸关不克,分兵紫荆关击败金兵,又从内夹攻居庸关得手。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土木之变后,蒙古瓦剌部攻破紫荆关进逼北京。
结构特点
紫荆关汉朝时为土石夯筑,后历经各代扩建,修葺,到明洪武初年,则改用石条作基础,以砖砌面封顶,并用石灰碎石灌注。
从内地通向紫荆关的第一道关门,门额上嵌石匾一方,横书“紫荆关”三字。关门内是通向关城的十八盘。盘道顶端是南天门,经南天门至奇峰岭山顶。门券上嵌着“畿辅第一雄关”的石匾,进了南天门是二重门,再内是三重门,又称南门。北门有瓮城,南天门西侧,有从内城通向黄土岭的关门一座。紫荆关主城分东西两部分东城设文武衙门,西城为屯兵之所。
门前有营房、庙宇各一座。这些建筑虽已塌毁,但遗址尚清晰可辨。石匾亦在民间妥存。关门内是通向关城的十八盘。全程10公里,纵深2.5公里余,均系羊肠路。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荆坡道人在重修紫荆关盘道记中云:“南有石径十八(盘),由底升巅,崎岖若羊肠之险,东倚于岩旁,后天之畔,西临乎洞壑,蟠地之绝崖。然则南城两都,北极边陲,迁客骚人多游于此。我朝所以设关,凭此险……。”可见,古十八盘既是内地联系北方各族人民的必经之路,又是抵御外族南犯的自然天险。盘道顶端是南天门,亦建在两山间的峡谷中。城墙东起万仞之巅,经南天门至奇峰岭山顶。门券上嵌着“畿辅第一雄关”的石匾。门之东壁上镶嵌石碑两块;一为荆坡道人所作“重修紫荆关盘道记”;二为明参将韩光所作的七律诗。门外西坡上还有清康熙御笔“天子阅武处”碑碣一通。
进了南天门是二重门,两侧有八字墙向左右伸展。再内是三重门,又称南门,但坐东朝南,券上嵌有“紫塞金城”四字。上款题“万历十七年岁次乙丑孟秋吉量立”,下款为“钦差分守紫荆关参将韩光”。北门有瓮城,里面券上有“表里山河”匾额。北门面东,门额题字共两层,上层题“河山带砺”,上款为“万历丁亥夏”,下款为“聊城傅光宅书”,下层题 “紫荆关”。南天门西侧,有从内城通向黄土岭的关门一座,面南额题“阳和门”。紫荆关主城分东西两部分,中间以墙相隔,东城设文武衙门,西城为屯兵之所。关城东、西、南、墙外有墙,形成环抱于主城外的三座小城池。阳和门外有黄土岭城。拒马河北岸有小新城,与主城之西城隔河相望,有铁索相连,为关城的前哨。紫荆关的关墙总长18160.5米,共有城门9座、水门4座、战台19处。雄关壮丽,地势险要。古代文人描述这里是“万里蜿蜒壁,千峰拥塞门。风雄秦上谷,气压赵楼烦。”的“紫塞金城”。紫荆关历史悠久,文物古迹较多。古代军用水井、碾盘,仍保存完好;古栈道至今清晰可辨;古印鉴、古货币、古代服装饰品等都多次发现。
文化底蕴
紫荆关素有“畿南第一雄关”之称,曾经历大小战争130多次。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居庸关作为北京的北大门,是抵御来自北方异族入侵的重要屏障。但历史证明,紫荆关在捍卫京城上处于居庸关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明将于谦曾说:“险有轻重,则守有缓急,居庸、紫荆并为畿辅咽喉,论者尝先居庸、而后紫荆,不知寇窥居庸其得入者十之三,寇窥紫荆其得入者十之七。”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亭林先生)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得更明白:“居庸则吾之背也,紫荆则吾之喉也,猝有急则扼吾之喉而附吾之背。”历史上的许多战例,说明这个论断是正确的。东汉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乌恒入犯中原,汉朝曾派伏波将军马援出紫荆关,乘敌不备予以进袭。
南宋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元太祖成吉思汗攻打居庸关,因金兵凭险据守,久攻不下,它抽出兵力南下,一举攻下紫荆关,在易县境内的五回岭大败金兵,然后攻取涿、易二州,又由长城内侧向外反攻居庸关,内外夹击,居庸关被攻破。紫荆关在捍卫京城上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由此可见一斑。这样的战略还可举出若干。清康熙皇帝两次驻跸紫荆关,题有“天子阅武”石碑。“河山带砺”和“紫塞金城”两座城门及大部分城墙保存较好。到了抗日战争时期,紫荆关一带也是我军抗击敌军的战场。平型关大捷之后,我一一五师主力未及休整,又主动参加忻口战役,经过二十八天的战斗,一举收复了包括紫荆关在内的大片敌占区。1939年11月初,日军对我晋察 冀抗日根据地发动冬季大 “扫荡”,妄图寻歼我主力。
我晋察冀军区所属部队和一二零师特务团在紫荆关附近的黄土岭战斗中,以机动的伏击,将从北面进攻的日军总指挥阿 部中将及其部下九百余人全部击毙。1941年8 月15日,日 军又集中十三万大军,分十三路向我晋察冀解放区进攻。 在这次艰苦的反“扫荡“斗争中,可歌可泣的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就发生在雄峙千古的紫荆关, 是目睹中华儿女爱国主义崇高气节的见证。
景点:满城汉墓(传说中刘备曾曾曾……曾祖父)
满城汉墓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刘胜墓全长约52米,最宽处约38米,最高处约7米,由墓道、车马房、库房、前堂和后室组成,窦绾墓和刘胜墓的形制大体相同。两墓的墓室庞大,随葬品豪华奢侈,共出土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玉器、石器、陶器、漆器、丝织品等遗物1万余件,其中包括“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等著名器物。满城汉墓的发掘(包括陵山主峰南坡18座小型陪葬墓,待发掘),为研究西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件科学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景点:清西陵
清西陵(Western Royal Tombs of the Qing Dynasty)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离北京120多公里。清西陵是清代自雍正时起四位皇帝的陵寝之地,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清西陵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还有3座后陵。此外,还有怀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爷陵等共14座。
其建筑形式体现着封建的典章制度,帝陵和后陵均用黄色琉璃瓦盖顶;妃嫔、公主、王爷园寝则以绿琉璃瓦或灰布瓦盖顶。清西陵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陵区内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
紫荆关自明清以后,就成为北京的咽喉要塞,不经在中国古代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近代史上也同样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现在留给后人的更多的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千年传承的文化底蕴,让后人共勉、传承!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