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陵的祭祀,你看排面就知道有多么宏大了
黄帝陵的祭祀,你看排面就知道有多么宏大了
2004年4月4日清明节上午9时50分,“天下第一陵”黄帝陵公祭大典开始。
这是第一次采用了全新的祭祀礼仪,是一套专家发掘和整理的最新的祭祀礼仪,整体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祭祀”对于中国人是不陌生的,这体现了我们文化底蕴。
有外国“砖家”说我们中国人是没有信仰的民族。错了,其实我们不是没有信仰,只是我们的信仰是自己的祖先,崇拜的也是自己的祖先。信仰祖先传承的是勤劳、自强、不屈的优良传统。
那么,2004年甲申年的黄帝陵祭祖大典是什么样的规格?
【天子祭器】
祭器是祭祀关键的物品,甲申年的祭祀用的是8尊1.5米高的青铜簋矗立于广场阙门两侧。
青铜簋(gui)
【56面仪仗旗】
56面仪仗旗在阳光下猎猎飘扬,有“太常旗”、“黄麾旗”、“龙旗”、“门旗”、“日月旗”、“五星旗”、“风雨旗”、“雷云起”、“五岳旗”、“二十八星宿旗”、“猛兽猛禽旗”、“兵仗”等。
当然最瞩目的是龙头杆上高3米,宽2米的“太常旗”。绘有青色日月星辰,升龙降龙和祥云波涛,这是最高级别的仪仗旗。旗帜寓意着黄帝统治下的疆域,也代表着现在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共同尊黄帝为祖。
【祭品解密】
黄帝像之前的是六排大气、纹饰精美的青铜祭器,共有50多尊,均刻有错金铭文。9件俎的长方形案上,供奉煮好的牛头、羊头、猪头、鱼头等祭品。
三牲是古代最高级别的祭祀,用了牛头的祭祀在古代称为“太牢”。除了这些,当天供奉的祭品还有“百鸟朝凤”、“万紫千红”等四种面花;还有代表一年四季的水果4盘。
【祭祀礼乐】
“告祭黄帝”的大祭乐舞首次隆重、规范的作为国家级的祭祀和礼乐演奏。15分钟的大型乐舞《轩辕黄帝颂》分为“祥云吉雨”、“百兽率舞”、“中华鼓魂”和“驭龙飞天”四个乐章。
一、祥云吉雨
在象征九鼎至尊的钟声、鼓声和人声的合唱中,120名身穿汉服的歌者三叩九拜,虔诚地走到大殿前的台阶两侧;24名乐者和24名男子高举祥云旗入场;24名身着白衣的长袖女子翩翩起舞。
二、百兽率舞
在这个乐章中,各种道具将古老的巫舞和氏族的篝火舞相结合,服饰采用了远古时期的岩画、图腾纹、甲骨文和象形文等。12名扮凤凰的少女、12名扮动物的男子和12名头戴图腾的“首领部落”,手持羽毛编织的凤旗。手牵手、挥舞着鸟羽、兽尾、图腾柱载歌载舞……
三、中华鼓魂
“咚、咚、咚……”表现黄帝征战沙场的大型鼓魂响起。60名军校手敲着震天动地的“盘鼓”、“洛川蹩鼓”和“韩城行鼓”。最后,所有的鼓齐聚一起,管弦和笙箫推向最后的辉煌——氏族统一、华夏建立、拥戴轩辕黄帝为祖。庄严、古朴的合唱《轩辕黄帝颂》
四、驭龙飞天
伴着合唱的变奏,“云门大卷”、“百兽率舞”、“中华鼓魂”齐聚在大殿前,1000只鸽子飞向蓝天。一条象征着黄帝精神的60米长的巨龙从大殿内飘逸而出,在大殿前盘旋飞舞,随后黄帝“驭龙飞天”而去……
公祭大典的程序从原来的12项改为7项:全体肃立、击鼓鸣钟、敬献花篮、恭读祭文、向黄帝像行三鞠躬礼、乐舞告祭、瞻仰祭祀大殿、拜谒黄帝陵。
以前的鸣礼炮34响改为“鸣钟9响,击鼓34响”。9代表了中华传统最高的礼数,34代表国家的行政区划。
说到祭文,历代黄帝陵的祭文不少。现存最早的是范仲淹的三次祭黄帝陵,而公祭最早的是明太祖洪武4年的祭文,传闻是朱元璋亲撰。
可能会有人疑问,那范仲淹之前难道国家都没有祭祀黄帝陵?这个问题欢迎大家讨论,不过古代帝王取得天下后做得比较多的是封禅泰山,至于祭祀黄帝陵似乎确实没有。
以下摘录2首祭文:
一、洪武四年祭文(1371年)
皇帝谨遣中书管勾甘,敢昭告於黄帝轩辕氏:
朕生后世,为民于草野之间。当有元失驭,天下纷纭,乃乘群雄大乱之秋,集众用武。荷皇天后土眷佑,遂平暴乱,以有天下,主宰庶民,今已四年矣。君生上古,继天立极,作涿裰(duo)鰨(ta),神功圣德,垂法至今。朕兴百神之祀,考君陵墓于此,然相去年岁极远;观经典所载,虽切慕于心,奈禀生之愚,时有古今,民俗亦异。仰惟圣神,万世所法,特遣官奠祀修陵,圣灵不昧,其鉴纳焉!尚飨!
二、毛主席《祭黄帝陵文》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毛主席、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祭拜黄帝陵,致词曰: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
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
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
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
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
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
尚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