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历史冤案(二)
中国十大历史冤案(二)
中国历史上的冤案数量众多,涉及各个领域,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等。以下是一些比较著名的冤案:
1. 白起被杀案
白起,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今陕西眉县)人,是著名的将领,他从左庶长到大良造,再到受封武安君,指挥了伊阙之战、长平之战等战役。他的战绩卓越,被誉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在秦昭王时期,他为秦国立下了赫赫战功,担任秦国的主将三十多年,一生共攻占城池70多座,斩杀敌军超过百万,长平之战中,更是直接打败四十万赵军,使得山东六国再也无力抗秦,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尽管白起功勋卓著,但他的结局却颇为悲惨。据《史记》记载,秦昭王认为白起托病不出战,“其意怏怏不服”,于是赐其死。
此外,还有观点认为白起之所以被赐死,是因为他在长平之战中坑杀了大量的赵军,这一行为在历史上引起了争议。
然而,也有观点认为白起的死因并非仅仅是因为他的行为,而是由于他的政治立场和范雎的挑拨离间。范雎是秦昭王的重要谋士,他在秦昭王和白起之间起到了关键作用。范雎利用了秦昭王和白起之间的矛盾,使得白起最终被赐死。
2. 韩信谋反案
韩信,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是汉朝的开国元勋,与张良、萧何一起被誉为"汉初三杰”。
因为韩信用兵如神,所以被后人奉为“兵仙”,历史上著名的“背水一战”,也是他领导的。
在垓下之战中,设下十面埋伏之计,打败楚霸王项羽,因为功劳被封为齐王。项羽死后,他被解除兵权,封为楚王,而后有人诬告他谋反而被贬为淮阴侯。
而后,他装病不出,不再参加朝会,可是即使是这样,依然没有能够逃过“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
最后,和萧何一起,将他诱骗到长乐宫,被十几名宫女用竹竿杀死,可怜名将被妇女所杀,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冤案之一。
3. 兔死狗烹案
"兔死狗烹"这个成语源自战国末期韩非的《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微》,它的原意是把抓住兔子的猎狗烹煮吃掉,比喻成就事业后就把有功之臣杀了,只能共患难,不能共欢乐,多指独裁专权。
这个成语的典故来源于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和他的谋臣范蠡、文种。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后,范蠡建议他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终成功复仇。然而,当越王勾践成为春秋时代最后一个霸主后,他却杀死了曾经有功的大臣文种。
范蠡在离开越国之前,给同袍文种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到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提醒文种越王勾践只可共患难,不可共享乐,因此文种应该离开。
然而,文种没有听从范蠡的忠告,最终还是被越王勾践杀死。
4. 百日维新案
百日维新,又称戊戌变法,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运动。
然而,这次改革运动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后,最终以失败告终,其中涉及到的一些参与者甚至被冠以“谋反”罪,被杀或监禁。如康有为等人,他们在菜市口被斩首。
百日维新的失败,主要是由于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的激进策略和缺乏实际操作能力。他们提出的“速”字,导致其最终失败。
在菜市口慷慨就义的康广仁,批评其兄:“伯兄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恰是一语中的。
百日维新的失败,使得清朝政府重新恢复了原有的体制,中国的社会发展步伐受到严重阻碍。
5. 崇祯杀袁崇焕案
袁崇焕是明朝末年的一位重要官员,他在崇祯年间担任了辽东巡抚和兵部尚书等职务。然而,他的行为和决策引起了崇祯皇帝的强烈反感,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
袁崇焕在崇祯皇帝登基后不久,向崇祯皇帝夸下海口,声称只要给他足够的兵马、钱粮、人权、财权和事权,他只用五年时间就能平定辽东,也就是把后金(清兵)打败、征服。然而,仅仅一年之后,后金的皇太极率军,避开宁锦、山海关防线,绕道蒙古,分兵三路,从京郊河北地区某些薄弱关口,突破了长城,然后直扑北京。
在处理毛文龙的问题上,采取了极端手段,这引起了许多人的反感。毛文龙是东江总兵,虽然他有诸多过错,但是袁崇焕擅自决定将其杀害,这一行为引发了广泛的质疑和反对。
据《崇祯长编》记载,崇祯皇帝对外公布了袁崇焕的六大罪状:
1. 付托不效:袁崇焕向崇祯皇帝夸下海口,声称只要五年时间,就可以平定辽东。然而,他的承诺并未实现,反而导致后金(即清朝)的军队打到了北京城下。
2. 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袁崇焕在处理外交事务时,对待敌方使者的态度极其恶劣,甚至斩杀了对方的使者。
3. 以谋款则斩帅:袁崇焕在处理边军大将毛文龙的问题上,采取了矫诏谋杀的手段。
4. 纵敌长驱、顿兵不战:袁崇焕未能有效阻止后金的进攻,反而使敌军长驱直入,占领了许多城池。
5. 援兵四集,尽行遣散:袁崇焕在面临后金的围攻时,没有及时调派援军,反而将已有的援军遣散。
6. 至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袁崇焕在面临后金的围攻时,不仅没有尽力抵抗,反而请求进入城市,这无疑是对明朝的背叛。
以上种种行为,使得崇祯皇帝对袁崇焕极度失望,认为他辜负了自己的信任和期待,因此决定将其处死 。
值得注意的是,袁崇焕的死因并非仅仅由于上述的六大罪状,还有其他的政治因素。例如,袁崇焕在处理毛文龙的问题上,采取了矫诏谋杀的手段,这一行为引发了黄道周等大臣的强烈反对,他们公开指责袁崇焕的行为,称其为“曾铣案翻版”,直接戳了崇祯皇帝的痛处。
此外,袁崇焕的行为也引发了民间的广泛愤怒,人们纷纷谴责他的残暴行径,这也加剧了崇祯皇帝对他的厌恶和恐惧。
总的来说,袁崇焕的死并非偶然,而是由于他的一系列错误决策和行为导致的。尽管他曾经得到过崇祯皇帝的信任和重用,但最终还是因为他的过失而失去了性命。
中国历史上的冤假错案众多,每一个案例背后都隐藏着复杂的社会矛盾和人性的挣扎。
#文章首发挑战赛#
标签: